棉纺织新原料组合新技术产生创新效应

 对于大多数陷入发展困境的棉纺织企业来说,出路在哪里?调整升级的行业发展方向已明确多年,究竟应如何实现?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指出,未来我国棉纺织行业将围绕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以及效益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这都离不了纺纱新技术和新原料的应用,这是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在不久前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高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资源利用水平,加强高效、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实现纺织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也被列为发展的重点。

  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博士生导师程隆棣,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等业内专家的分析建议指明了纺纱新技术和应用新原料的发展方向。新型原料与新型纺纱技术的组合将触发创新效应,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体系。

  关注三种新型纤维

  棉纺织新原料体现出生态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三大发展趋势。未来应重点关注高仿棉聚酯纤维、新型天然纤维素纤维、新型再生纤维等三大新型纤维的发展。

  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指出,作为加工对象,原料的发展构成了棉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他认为,目前,在棉纺织新原料方面主要体现出三大发展趋势。第一是生态化,注重在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生物质合成纤维三个领域推进工作。第二个大的趋势是以功能化提升产品档次。功能化现在主要在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形态上差别化纤维,第二是功能差别化,第三是功能进一步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第四是把这些形态、功能、智能综合起来,形成高仿真的纤维原料。第三个趋势是高性能化,高性能化纤维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于如何提高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资源的利用水平,俞建勇认为,从棉纤维来说,有两大发展方向,一个是如何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棉花单产,进一步提高棉花品质。另外一个方向是发现新的植物纤维。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补充棉花纤维资源的不足,以各种细化以后的高品质的麻纤维补充棉花,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在目前的形势下,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新型纤维的发展呢?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程隆棣认为,未来应重点关注高仿棉聚酯纤维、新型天然纤维素纤维、新型再生纤维等三大新型纤维的发展。

  程隆棣介绍说,目前天然纤维量比较少,化学纤维在近几年来异军突起,而在化学纤维中80%是聚酯纤维,但是普通的聚酯纤维与棉制品相比在舒适性上相差很多。因此,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吸湿排汗等功能的高仿棉聚酯纤维将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新型天然纤维素纤维具有棉花的综合优点,在性能上基本上接近于棉花,在细度方面比棉花更加细,在未来5~10年对棉花原料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再生纤维目前主要分为四个类型,其中再生纤维素纤维比重较大,纤维素是自然界最大量的生物质资源。第二类是再生蛋白质纤维,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大豆蛋白纤维,下一步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蛋白质模仿蚕丝的方式,会在未来再生蛋白纤维的发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第三大类是再生多糖类纤维,第四类是其他再生纤维,比如海藻纤维具有很好的功能性,而且生物降解性也很好。

  再生纤维素纤维主要在两个方向发展推进,一是广泛开拓原料来源,以前再生纤维素纤维原料主要依靠棉短绒、树木等,现在我国利用竹子的特殊资源开发出竹浆纤维。通过系统攻关,竹浆纤维在产品、原料、市场开发方面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第二是采用新型加工技术。现在有关方面在积极探索秸秆废弃物的加工关键技术,争取提升在产品应用上的开发水平。

  程隆棣表示,尽管目前形势比较复杂,但是中国的棉纺织品市场的需求潜力依然十分巨大,行业也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他建议广大纺织行业同行继续开发一些新技术和新原料,不断创新理念,加大对新技术新原料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新型纺纱各具特色

  要实现纱线产品的多元化和高档化,就要将新原料的应用与纺纱方法、纱线结构创新结合,根据纱线产品的特点要求,将赛络纺、长丝赛络纺、紧密纺纱、低嵌入式纺纱等技术进行组合。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嵌入式纺纱、多组分纤维复合混纺、新结构纱线加工等技术的研发,重点推广紧密纺、低扭矩环锭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是棉纺织行业发展的重点。

  对于多组分纤维复合混纺技术和新结构纱线加工技术,俞建勇指出这是研究运用多种原料纺纱的技术。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棉纺织企业有着不同的战略定位,有的开发低成本产品,有的开发高品质产品,有的开发差别化产品,有的开发花色品种。实施多种纤维混纺,涉及到对不同纤维特性和配比的优化,涉及到复合纺纱的新工艺新技术,涉及到与之配套的装备和器材,以及批量生产中质量稳定性和可控性问题。

  实际上从“十五”开始,棉纺织行业就大力提倡引入化纤混纺,实施差别化战略。“十二五”期间继续攻关推广,内涵又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超仿真概念、生物质纤维、高性能纤维应用等方面。目前约有30家纺纱企业有较强研发能力,生产新纤维产品有一定的规模,他们的新纤维纱线附加值平均高于常规品种2倍左右。

  在新结构纱线加工应用技术方面,俞建勇认为环锭纺纱在最近二三十年间又有了新的发展。赛络纺使得纱线外表和内在性能发生很大变化,沿着这个思路发展,出现了赛络菲尔纺,解决了长短丝复合问题,还可以实现包芯。再进一步又出现了嵌入式纺纱,目前正在应用推广中。如今又推出了低扭矩纱,低扭矩纺纱技术就是在纺纱端加入假捻装置,这样不容易产生断头。低扭矩纱在纱体结构上属于重大发展。目前上述新型纱线约有200万吨产量,产品附加值高。到2015年和2020年将分别有约400万吨、700万吨的新结构纱线。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认为,新型纺纱为产品研发开拓了创新空间。目前大部分短纤维纱线纺制是通过环锭纺技术来完成,但是在纱号的极限、纱线的花色品种以及纤维原料的适应性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局限。第一方面,开发新的纺纱技术使更多纤维原料有更好的可纺性能是纺织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技术纺织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方面,随着服装面料向轻薄化方向发展,许多现有原料如麻纤维、毛纤维及纤维素纤维特细号纱的纺纱技术是目前国际研究开发的热点,使用优质的纤维材料纺制出更优质的纱线,使低级麻纤维原料实现高附加值。第三方面,各种纤维本身性能有一些优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因此基于纤维的一些性能互补及终端产品的多方面用途的需要,多种纤维混纺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纺织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具有深远的意义。

  嵌入式纺纱系统可以实现多品种、多组分、多花色的纱线纺制,使得细纱机突破了传统概念,进行多花色品种纱线的开发和纺制,为多组分纤维原料混纺开发打下良好基础,为多风格的产品研发提供了多维的创新空间。

  目前,嵌入式复合纺纱设备研究和改造方面的进展情况良好,已经通过大量的实际应用证明嵌入纺纱设备及改造在毛纺之外的领域应用也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际产品开发,棉、毛、丝、麻、汉麻、木棉等短纤维以及涤纶、锦纶、蚕丝等长丝所组成的多组分嵌入式混纺产品在质量方面和性能方面的表现,也证明了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实现多品种、多组分、多花色的纱线纺制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在实现多品种、多组分、多花色的纱线开发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喷气涡流纺纱具有喷气纱无捻芯纱的结构特征,体现了环锭紧密纱的光洁外表。在同等纱支情况下,其纺纱速度为环锭纺的16~20倍。因此,推广喷气涡流纺技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先进的转杯纺技术具有定长、电子清纱、自动接头、自动质量在线检测、卷绕张力自动控制及自动落筒等功能,同时该技术也非常适合再生纤维纺纱。

  各种新型纺纱技术各具特点。要实现纱线产品的多元化和高档化,就要将新原料的应用与纺纱方法、纱线结构创新结合,根据纱线产品的特点要求,将赛络纺、长丝赛络纺、紧密纺纱、低嵌入式纺纱等技术进行组合。这些组合不但能弥补在产品的结构性能上的不足,同时也能开发出全新的产品。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