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目前,我国北方沿海传统养殖业面临品种单一、种质退化、市场疲软等诸多问题,导致育苗厂和养殖户经济效益不理想,甚至有大量育苗车间和海区闲置。通过多样海产品的增养殖推广示范,增加新区沿海养殖新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渔民收入,并培育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进一步完善海产品育苗、养殖、加工及市场营销等产业链,为新区渔业产业化做出贡献。
在位于辽宁大连市金普新区大魏家街道的金林育苗水产种苗厂,处于浮游期的耐高温马英海胆卵,正密密麻麻地粘附在育苗池底的塑料板上,因为海胆卵还不足1毫米,凭肉眼怎么都不会将这种透明卵状物体与带刺的海胆联想到一起,这是新区首次研发成功的耐高温海胆育苗技术。据了解,新区多家企业通过不断技术创新,科学研发,增加养殖品种多样化,让新区海洋经济呈现更多新亮点。
突破海胆养殖技术难关
“海胆育苗技术在金州渤海海域还属于空白。因为渤海湾的水温相比大连其他地域略有升高,因此,需要研发耐高温的海胆品种。”11月9日,在金林育苗水产苗种厂,大连海洋大学教授刘明泰介绍,耐高温马英海胆是以中国南方马粪海胆与日本北海道的中间球海胆杂交形成,在人工条件下控制种胆的性腺成熟。该品种可生长在-2℃至28℃温度范围内,突破了以往26℃最高温的耐受力。目前,该育苗技术已基本成熟,正在向全区及周边市区推广。
“这种海胆的饵料选择极其多样,除了北方常见的海洋藻类外,小型海洋动物同样可做饵料。”刘明泰说,基于海胆的摄食方式,主要以海参池塘混养式为主,不仅可以大幅减少除草剂的使用,还可以杜绝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另外,海胆排泄的粪便极其适合海参生长,增产增效成果显著。“我国每年加工成品海胆约300吨,货值仅1亿元。当前消费海胆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其每年全球采购原料在5万吨以上,合约人民币50亿元。按照这一数据预估,我国海胆需求量有望达到10亿元以上规模,前景十分广阔。”
推进海肠繁育推广示范
除了海胆育苗实现新突破,全国首例单环刺螠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海肠,历史上,大连一直是海肠高产区。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产量不高,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地区所挤占,“大连海肠”的品牌优势正迅速丧失。
作为一家整合深海养殖、生产加工、科技研发、整合营销、完善服务于一体的海肠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大连益纳海洋科技生物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海肠在新区的增养殖推广示范。其研发推广的全国首例单环刺螠人工增养殖生产试验有利于恢复其生物资源量、深度开发下游产品。根据前期养殖示范产能每亩500余斤和目前市场收购价格每斤30元计算,年产量可达7500万斤,年产值22.5亿元。如要满足海肠的养殖规模,则年需苗种15亿头,育苗面积达15万平方米。目前海肠苗种价格平均为每头0.4元,苗种繁育年产值则可达6亿元。
多元发展促进渔民增收
今年以来,新区大力实施渔业生产提升工程,实施新项目研发,在巩固虾夷贝传统规模化养殖基础上,稳步推进海胆、海肠、参、鲍、藻等多品种、多元化、多样式生态养殖。通过养殖技术、海域管理、海洋执法等方面创新,高标准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力打造国际化海洋牧场,提升渔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