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在球墨铸铁中的分布状况
球墨铸铁中的石墨以球状形式存在,因此其对基体的割裂作用降到最低程度,使得球墨铸铁具有高强度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塑韧性。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球磨铸铁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其产量已经超过铸钢和可锻铸铁,成为仅次于灰铸铁的铸造合金材料。球墨铸铁中的石墨之所以成为球状,主要是在铁水中加入了能使石墨成球状的球化剂,球化剂中又以镁的球化作用最强。目前,普遍采用纯镁或稀土镁合金作为球化剂,有资料指出,皮下气孔缺陷在其他合金铸造中很少出现,主要发生在球墨铸铁的铸造中,因此,皮下气孔缺陷势必也与镁的加入有关。由此,
分析镁在球墨铸铁中的分布状况,对了解球墨铸铁的结晶过程,揭示石墨球化及皮下气孔的产生将起到指导作用。
在0.5t中频感应炉中熔炼铁水,加入1.4%稀土镁进行球化处理,加入0.8%的中间合金75Si-Fe进行孕育,出炉温度1460℃。
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测试面进行成分
分析,扫描范围为直径8mm的圆,对由表面粗糙度引起的成分偏差进行了对比校正。
浇入铸型的球墨铸铁液随温度的下降,在金属液体积收缩及石墨化膨胀的双重挤压下,气泡由金属液内部向铸件外迁移。伴随气泡一并迁移的非金属夹杂物迁移到铸型型壁处发生界面反应,生成大量MgO,高熔点的MgO在铸件表面氧化结膜致使铸件表面出现镁富集。铸件表面氧化结膜所形成的相对较硬的结膜层对残余气泡的外逸产生严重阻碍;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已经迁移至铸件近表面的气泡向金属液内部的迁移造成了铸件由外向内镁含量梯度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