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程不能执行到位? 海底捞或步入中年危机

 
  企业如人,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会步入无可回避的“中年危机”。创立于1994年的海底捞,目前似乎正在面临这个尴尬。
 
  2017年8月突发的“老鼠门”事件以来,海底捞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其事发后的“3小时危机公关”,不得不叫人惊讶、叹服。
 
  公众的态度呈现了两边倒。一边是,赞赏海底捞的认错态度,坦诚、不装;另一边是,吐糟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一点也不能原谅。
 
  这样的危机公关,在海底捞不只一次,而且每次都能赢得公众点赞,所以就有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原谅海底捞”的观点。而同时,面对危机的快速应对,在多数企业是鲜有出现的——不是遮遮掩掩,就是把问题赶紧藏起来、压下去。
 
  但显然,海底捞收获的是多数人对其品牌的“认同”。
 
  一个在餐饮行业、甚至在中国企业界都堪称标杆的企业,海底捞以叫人“学不会”之名,早已树立了至高的品牌形象。但事实上,这很容易形成品牌大(或者强)了以后,它说什么都是对的(或者好的),甚至被曝出些负面也是可以原谅的。而对于企业,伴随大规模开店和壮大实力之后,却往往容易忽略最应该坚持的东西:就是扎实的管理。
 
  食品卫生对于小餐馆,也许只是安全问题,但对于大品牌,则是致命的管理问题。
 
  为什么流程不能执行到位?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过一段话:
 
  “当员工达到几万人,就一定要靠流程,其实大多数高管都在制定一些很愚蠢的流程和规定,扼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现象海底捞也有,每个公司都会有。”
 
  “如果去看看我们的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你就会震撼,我不敢说全世界最好,但绝对全世界一流。”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笑了:为什么张老板强调最重要的是流程和机制,但是落实海底捞门店,却依然出现了后厨老鼠爬行、污水不堪的情形?公司既然有流程、有机制,为什么没有执行到位?
 
  这个对于每个企业都是很常规的问题,却常常做不好。为什么?
 
  因为越是最基础的管理,越容易被忽视。落实到员工身上,可能就会流于形式。流程也变成了麻木的走过场。
 
  所以,张勇很实诚地说:“海底捞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值得学,我们一年销售额也不大,对社会贡献也不多,学它干嘛?但是为什么连这个都学不会,我觉得是管理者掩耳盗铃,你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故意不看,当然学不会。”
 
  管理大师杜拉克讲得好:管理就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么,海底捞眼下出现的“污点”,显然暴露了门店管理中的漏洞,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公关的态度可以原谅,但这一点不可原谅。
 
  事实上,张勇此前也说过:在管理海底捞的过程中,他永远都在研究机制。“如果企业做不上去,不是不努力,一定是机制、流程或者考核指标出了问题。”
 
 
  我们看到在海底捞的官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
 
  同时海底捞坚持:抓好食品安全这条路虽然曲折而艰辛,但不会白走。
 
  可偏偏这次危机,就涉及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企业大了,开店也多了,很多节点难以控制。为了保证顾客满意度,海底捞赋予了员工很大权限,充分发挥了这些底层员工的自主性。去过海底捞的顾客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菜品有问题,服务员有权直接免单。这一点是绝大多数餐饮企业做不到的。
 
  张勇对此说:“业务上每个店都是自己管理自己,不用给我提建议,我直接给员工决定权。而店长尽量扮演老板的角色,员工之间就会商量。”所以对于门店管理的细节问题,他不会直接介入。
 
  这个逻辑的前提,应该是有健全的流程和机制,才能保证门店不轻易“出事”。
 
  但是,再成熟的企业,像海底捞这样在管理特色上出了名的企业,都还是避免不了负面问题的爆发。何况千千万万个小餐馆呢!
 
  管理也像硬币的两面。当你给了员工权力,有没有给予他们责任呢?对管理的结果负责,应当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和管理实践当中。
 
  然而,海底捞第一时间快速坦诚事实,并公开宣称“该类事件的发生,更多的是公司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请看这一句,颇为玄妙!
 
  换作很多企业的做法,通常不是把出事的店长开除,就是以“临时工”名义把责任撇得一清二楚,然后再把问题掩盖起来。而毫无诚意的道歉过后,过去也就算过去了。
 
  可海底捞不一样。出了事,高层担责,店员却“没事”。
 
  关键时刻维护员工,这对于管理问题的解决,是好还是不好呢?在管理学中,管理既是权力,也是责任。想必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海底捞作为一个优秀的餐饮品牌,影响力犹在,公众因此力挺。这恰恰也反映了海底捞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企业价值观,接受了市场的检验。但是,管理体系的建设,能不能让管理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有待于海底捞做更多。
 
  再优秀的品牌,没有干净的后厨也会砸牌子!这两年,海底捞确实在门店数量上加快了扩张步伐,尤其是旗下子公司颐海国际的上市。但不能忽视管理的持续完善。相反,要像著名连锁巨头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把店开遍全世界,不仅仅需要规模化,更需要管理体系的标准化。
 
  这对海底捞的家文化与品牌调性产生一定挑战。随着企业越来越大,让企业引以为傲的管理方式不见得一直都能适用,管理的革新同样也是海底捞思考的。
 
  海底捞面对的这个“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应当让整个餐饮行业警醒。一番整改,“明厨亮灶”之后,更需要强化的是管理体系的执行到位——这应当成为一项长效机制。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