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第四季度亏损7.2亿元
在阿里巴巴日前公布的2018财年第四季度报告中显示,蚂蚁金服2018财年第四季度亏损7.2亿元。财报中对此的说明是,由于蚂蚁金服一些指向未来的投资,使得其在本季度支付给阿里巴巴的特许使用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收窄。
2018年以来,蚂蚁金服的总投资额度已经超过百亿美金。据统计,蚂蚁金服投资了蘑菇租房、领投了哈罗单车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战略投资了快捷停车、佳都数据,蚂蚁金服还参与了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以及投资共享单车平台ofo。
从财务角度来看,投资所带来的增长效应无法直接体现出来,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增长过程。一个较为有意思的事情是,虽然财报呈现亏损,但是投行们却一再上调蚂蚁金服的估值。
财报的亏损与估值呈现皆然相反的现象。因此有传闻称,这是蚂蚁金服在IPO前主动选择战略性亏损。针对这一传闻及亏损相关问题,蚂蚁金服并未回应。
虽然蚂蚁金服以金融支付起家,但是从蚂蚁金服的一些投资动作来看,它在做着“去金融”化的动作,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的管制越来越严苛。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蚂蚁借呗的运营主体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净利润44.93亿元,第一消费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花呗运营主体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净利润为10.2亿元。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领军者,蚂蚁花呗、蚂蚁借呗在改变了用户消费习惯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相关监管机构更为严苛的监管,一个直观的体现是2018财年蚂蚁金服的亏损。有外媒报道称,监管机构正在起草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细则,要求蚂蚁金服必须向央行申请金融控股公司牌照,对此蚂蚁金服也未回应。
监管严苛的一个重要信号是央行支付司副司长樊爽文在《中国支付清算
行业运行报告(2018)》发布会上的一番讲话。“特别是市场上一些大的机构,不能以为自己‘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就遵守,对需要调整的就不能执行’”。这是监管部门罕见地用前所未有的重话敦促市场各方。
蚂蚁金服作为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充分享受了金融监管松懈的红利,改变了用户的行为方式,储蓄模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级
研究员董希淼看来,监管者对蚂蚁金服的高速增长反应有点慢,但目前的一致意见是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教授黄益平谈到,“影子银行大幅度扩张,有人说影子银行50万亿,有人说影子银行90万亿,总之体量非常巨大。”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黄益平介绍,资金越来越多的进入影子银行而非正规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实影子银行和正规的资本市场的监管标准不一样,因为它可能最后导致投资者的行为发生变化。
事实上,不仅是蚂蚁金服,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增速也在放缓。从海外上市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所披露的年报来看,无论是宜人贷、趣店、还是拍拍贷、乐信等多家机构,2017年的业绩报告中,消费金融业务增速明显放缓。
如今,监管部门正在加强风险管控,防止创纪录的消费和债务继续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狂欢,还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