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又是一年中报业绩期,今年的诺亚财富一如往常,给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8月29日,诺亚财富发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中,诺亚财富净营收达到7.9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8%。
此外,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第二季度归属于诺亚财富股东的净利润为2.52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3%。
作为一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诺亚财富从成立开始便被业内誉为“国内唯一一家,迄今为止可以被证明是成功财富管理公司”。而持续的业绩向好,也说明诺亚财富业务实力非同一般。
光鲜背后的问题
只是,在取得良好业绩的背后,诺亚财富似乎也存在不少问题。
就在公司公布其二季度财报前,诺亚财富在60天之内接连香港证监会以及江苏证监局开出的处罚,公司因此背上了一份500万港元的罚单以及一份警示函。
5月29日,香港证监会官网发文称,诺亚香港因销售及分销投资产品方面的内部系统和监控缺失,遭谴责及罚款500万港元。
对此,香港证监会指出,诺亚香港尤其没有遵守与认识你的客户、产品尽职审查、合适性评估、提供予客户的资料,以及销售方面的监督及监控措施等有关的各项监管规定。
而后,7月31日,江苏证监局发布题为《关于对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的行政监管措施公告。
公告指出,诺亚财富旗下的歌斐资产在明知基金受让的基础资产系辉山集团对辉山中国的借款债权的情况下,却在基金合同中披露为应收账款债权,未履行诚实信用义务。
此外,该基金合同关于产品风险的揭示前后不一致,基金合同第十八条“风险揭示和风险承担”之“特别提示”中产品风险为“中等”,基金合同其他部分产品风险为“中高”。
并且公司未对尽职调查报告中进行仔细审阅,未发现辉山报表中部分数据勾稽关系的明显错误以及辉山集团的股权结构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中访网了解到,由于踩雷此次辉山乳业的债务危机,诺亚财富代销的债券,及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歌斐资产均受到一定牵连。
只是公司的危机对于诺亚财富来说事小,投资人利益受到损害才是事大。东窗事发之后,此次债务危机涉及投资者资金共计5.64亿元。而且当时该部分资金也陷入无法兑付的窘境。
众所周知,对于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而言,相较之代客理财能力,诚信水平才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
从此次江苏证监局披露的关于公司的基金合同关于产品风险的揭示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以及未履行诚实信用义务的说明,结合香港证监会对于公司因内部系统和监控缺失而受到处罚的结果来看,似乎“踩雷事件”并非偶然。
商业模式造成的必然
回到诺亚财富今年Q2财报。可以从其分部业务上看到,诺亚财富业务分为三大类: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及其他金融服务。其中,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占比为69.8%,资产管理服务为24.5%。也就是说,目前公司的业务重心仍然是其财富管理业务。
而实际上,造成公司“踩雷事件”的根源似乎也与其财富管理业务有关。
我们目前常提到的“财富管理”成型于于美国,其本质是帮助客户在众多金融领域里,结合客户的实际提供纷繁复杂的金融产品配置的一种概念。
以此衍生出的资产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咨询或者建议的方式,一种则是实际的资金受托的方式。前者以金融顾问中介机构为主,而后者则是信托、基金管理公司及私募机构等资产管理公司。
而诺亚财富的商业模式更倾向于前者。这与其财富管理的具体盈利模式有关。公司财富管理收入主要来自于销售信托等理财产品获得交易收入以及销售私募股权基金等获得的佣金,也就是其在财报中提到的“通过分销获取的管理费”。
所以,诺亚财富收入占大头的财富管理业务,其收费结构的本质是来自于金融产品商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的提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销返佣模式”。
诺亚财富的第三方财富管理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成为了建立在销售基础上的财管机构,从而使得公司失去“独立性”。
在业务方面,财管产品销售成为了业绩增长核心之后,就使得在具体的财富管理过程中很多决策都更多的是考量收益行为,而不是投资人的切身利益。
这也就使得诺亚财富公司本身很难规避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夸大产品收益、违规承诺保本收益等问题带来的管理风险。
所以即便公司CEO汪静波提到,总体上公司的风控还是做得不错。但当客户收益未达到销售人员当初提到的“夸张的收益”时,便会潜意识认为公司存在“诈骗”行为,从而使公司陷入被动。
所以说以销售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让公司注定会承担陷入“合规陷阱”的风险之中。而转变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快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步伐,通过提高自身资管专业水平来为客户进行高收益的资产配置。
但是,从目前业务收入占比来看,直到2018年Q2,财富管理业务的收入占比才首次降至70%以下,而资产管理业务的占比仍然低于25%。所以想要诺亚财富解决商业模式缺失带来的本质性问题似乎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合规风险也可能长时间伴随公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