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海尔的老去

30多年前,张瑞东一把铁锤砸毁76台冰箱,也砸出海尔的知名度。20年前,《海尔兄弟》寄托着公司环游世界的情怀,成为了史上最长的品牌战略广告;10年前,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开始被美的、格力的本土战略者们悄然追上。

30多岁的海尔真的老了,CEO张瑞敏行将踏入古稀,却依然顶着董事长CEO的双重重担;海尔的产品线也老了,陷入了多而不专的怪圈。其在白电行业的地位,也逐渐被拉远……

近期,曾经的白电第一股青岛海尔连番闪崩,除了市况艰难之外,海外低价发行,再度令市场质疑海尔之诚信。

10月14日,青岛海尔发布公告称,公司境外上市外资股(D股)招股书获得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批准。继A股、B股和CDR之后,D股也即将登场。所谓的D代表的是德国,意即在德国中欧所挂牌发行,在法拉克福证券交易所交易。

然而,青岛海尔成为国内第一个发行D股公司的消息,并没有给该公司A股股价带来利好。10月15日,青岛海尔开盘后暴跌,一度接近跌停,截至收盘报13.38元,全天下跌9.16%。

A股股价暴跌,固然与近期大盘波动较大有关。此外,青岛海尔D股定价太低,似乎也是拉低股价的重要因素。根据上市公司10月12日晚间发布的定价区间公告,初步确定的D股发行价为1.00欧元至1.50欧元,即7.99元人民币至12.01元人民币。而青岛海尔10月12日收盘价为14.73元,即D股发行价下限较当日收盘价折价45.59%,D股发行价上限较当日收盘价折价18.47%。也就是说,D股即使按最高价发行,也较A股打了八折。

事实上,自从十年前财经名嘴郎咸平质疑青岛海尔“借助员工持股实施管理层MBO,实际掌握海尔运营,并借海外资本腾挪为私牟利后”,张瑞敏的惊天一砸留下的声誉就开始遭到动摇。如今海尔集团的股权结构复杂程度已经远超当年;而根据部分报道,海尔集团整体2017年税利合计在300亿以上,但同期A股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的利润才60余亿,大量的集团利润,被留在了上市公司之外。

吞并“休克鱼”崛起

1985年,也就是张瑞敏“砸冰箱”元年,国内冰箱产能爆炸式增长,当年就新增200多家冰箱厂,仅浙江地区就出现60多家。在竞争日趋激烈之下,张瑞敏带领青岛海尔(当时还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开启“名牌战略”,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很抓产品质量。

因而,在80年代,海尔冰箱逐渐打出了名声。1988年,青岛海尔年产量15.2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2%。

进入90年代,青岛海尔不再满足只做一家电冰箱生产厂家,而是实施资本扩张战略,依靠吞并“休克鱼”迅速扩张。所谓“休克鱼”,是指那些硬件条件很好,管理却不行的企业,青岛海尔依靠输出管理,重组这些公司,资产规模从而快速做大。

1991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电冰柜总厂和空调器总厂合并为青岛海尔集团公司,由此,开启了兼并“休克鱼”之路。1995年7月,青岛市政府将红星电器公司及所属5个厂家整体划归海尔,而红星电器,原为国内三大洗衣机生产商之一,但因为经营不善,处于亏损之中。

1995年12月,青岛海尔收购了武汉冷柜厂60%的股权;1997年4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1997年9月,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合作,合作生产海尔“探路者”彩电。1997年年底,青岛海尔相继兼并了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和贵州风华冰箱厂。

90年代,青岛海尔兼并了18家国内企业,成为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联合舰队”,产品线包括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彩电和电熨斗等。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