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商务部关于印发《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的通知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国茧丝绸行业深化贸工农一体化改革,以“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基本完成了“十二五”初制定的各项目标,在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品牌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累计实现蚕农直接收入1115.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6413.0亿元,真丝绸商品出口166.0亿美元,为富农减贫、保护生态、繁荣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行业规模基本稳定,产业布局优化。

  “十二五”期间,茧丝绸生产规模基本稳定,产需波动幅度较“十一五”时期大幅缩小,呈现了平稳运行态势。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末全国桑园面积1232.0万亩,全年桑蚕茧产量62.8万吨,生丝产量17.2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2.5%、-2.6%和3.4%。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茧丝绸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继续推进。2015年,中西部蚕茧产量、桑蚕丝产量占全国比例分别达到79.3%、71.4%,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1.0、12.8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布局结构持续优化。

  (二)市场开拓力度加大,国内需求不断释放。

    “十二五”期间,受传统出口市场萎缩和国际竞争加剧影响,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较“十一五”略有下滑,年均出口 33.2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下降2.2%。丝绸企业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2015年,我国丝绸商品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83个,比2010年增加30个。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稳定提高,以蚕丝被、丝绸家纺、丝针织品、丝绸饰品、丝绸礼品为代表的丝绸产品消费逐渐升温,内销比重持续提高。“互联网+丝绸”销售模式逐步成熟,线上丝绸消费快速增长,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三)科技研发取得突破,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蚕桑丝绸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全行业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1项,其中丝胶回收与综合利用、家蚕基因组功能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家蚕病毒、蚕桑品种选育、丝绸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丝绸面料、服装、服饰及家纺类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步向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延伸拓展,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提花宽幅无梭织机、丝绸数码喷墨印花等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真丝绸低浴比染色、涂料印花、缫丝废水零排放及热能回收技术装备推广使用,行业节能减排水平不断提高。 

  (四)文化品牌融合发展,国际合作加快推进。

    “十二五”期间,“文化+品牌”融合发展模式初见成效。民营资本和工业企业投资建设丝绸博物馆和文化创意园积极性高涨,丝绸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方兴未艾。蜀锦、宋锦、云锦、缂丝等民间传统丝绸工艺技法得到传承和挖掘,丝绸非物质文化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全行业开展了系列整体宣传活动,龙头企业加大力度收购国外品牌、培育品牌消费群体,以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丝绸自主品牌体系正逐步形成。我国首个主导制定的生丝电子检测国际标准研制成功,标志着行业标准化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多次举办专业展会、国际论坛,为促进国内外产业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国内外各层次合作持续深入。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茧丝绸业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既存在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有利方面。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包括丝绸在内的纺织品服装市场规模仍将继续增长。发达经济体仍是丝绸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新兴经济体购买力提升,有利于扩大国际丝绸消费需求。“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将提升丝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拓展我国茧丝绸产业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中高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纺织品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持续加快,丝绸消费市场前景看好。缫丝绢纺准产证、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制度先后取消,行业竞争将更加充分,市场化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

  (二)不利方面。

  从国际看,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态势将维持较长一段时期,“快时尚”潮流持续蔓延,化纤、棉、毛等替代品强势发展,印度、土耳其、越南等国加大丝绸行业政府投入和吸引外资的力度,与我国丝绸业竞争日益加剧,丝绸商品出口难度加大。部分国家货币竞争性贬值,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茧丝绸产品出口传统优势。从国内看,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供求关系趋紧、成本持续攀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茧丝绸产业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弱化。蚕桑生产基础薄弱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丝绸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相对滞后,产品设计与品牌建设能力不强,茧丝绸企业提质增效仍面临严峻考验。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茧丝绸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加坚实,也面临激烈竞争和艰巨挑战。只有准确把握行业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主动适应产业新形势、满足市场新要求,提升供给能力和要素生产率,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化挑战为机遇,迎来新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拓展国内外有效需求,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茧丝绸行业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促进我国从丝绸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改善供给的主体意识,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推动茧丝绸业转型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市场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坚持深化改革,改善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茧丝绸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供给升级和需求升级协调共进,推动提升茧丝绸业供给水平,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需求。

  坚持创新引领,传承发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立足制造业基础,不断向“服务、品牌、文化”拓展产业领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丝绸文化内涵,将传统技艺与新消费方式相融合,实现保护与发展内在统一。

  (三)发展目标。

  行业保持稳定发展——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年均桑(柞)蚕茧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丝产量稳定在17万吨左右,真丝绸服装产量达到3亿件以上,国内丝绸消费稳步增长,丝绸商品出口保持在30亿美元以上。

  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蚕丝新材料、丝绸新产品不断开发。行业科研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1%以上,专利授权量增长20%以上。到2020年,数字化智能自动缫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增真丝绸织造设备中无梭织机比重达到95%以上,数字化丝绸印花技术普遍采用,丝绸服装定制设计数字化技术逐步应用,优势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绿色环保步伐加快——蚕桑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治理的贡献度提高。到2020年,烘茧、缫丝和丝绸印染等重点领域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降低20%以上,丝绸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缫丝企业实现污水零排放,茧丝绸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主导制定国际茧丝绸标准,引进一批国际优秀丝绸设计、科研人才,形成1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名企名品,提升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知名度,努力打造中国茧丝绸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

     四、重点任务

  (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和区域结构,推进茧丝绸业的区域化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形成农工贸各环节、东中西各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西部地区巩固提升优质蚕桑基地、丝绸生态园区和新兴产业集群;东部地区发挥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协调东中西部主产省(市、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茧丝绸生产向优势区域和企业集中,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二)巩固蚕桑生产,夯实发展基础。

  以家蚕基因组等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桑蚕种质创新,选育优良品种。健全蚕桑技术推广网络,推广使用先进技术。继续加强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推广无害化生物农药,健全病虫害综合防控和预警体系。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家庭农场、蚕农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模式,积极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和完善最低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机制,稳定蚕茧产销关系,夯实产业基础。

  (三)加强研发创新,增加供给品种。

  加大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分析与挖掘力度,树立“以需定产”思维,加强丝绸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等方面创新,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产品种类。加快复合型、差异化、功能性新型丝绸纤维和含丝纺织产品开发,推动丝绸产品更新换代。发展装饰、保健、产业用丝绸大类产品,积极拓宽市场领域,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四)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品质。

  围绕生产加工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低等难题,大力推进新型装备的改造与研发,加快新一代蚕种自控催青设备、桑枝剪伐设备、蚕室温湿度调控设备、省力化饲养设备、蚕茧收烘设备、智能化缫丝设备、生丝电子检测等关键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加快丝绸产业信息化改造步伐,推广产品加工过程在线监控检测、电子织造、数码印染等先进技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增强丝绸工业核心竞争力。

  (五)增强品牌意识,培育知名品牌。

  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推动中国丝绸产品向中国丝绸品牌转变。深入挖掘我国丝绸民族特色,拓展品牌历史文化内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按照“扶优扶强”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托行业组织,跟踪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丝绸品牌。

  (六)开拓国内市场,扩大丝绸消费。

  开发符合内需特点的丝绸产品,深入拓展国内丝绸消费市场。以个性化、定制化、高品质、“商品+服务”等为重点带动丝绸消费结构升级。创新营销模式,建设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引导丝绸企业加大营销投入,通过兼并、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连锁经营规模。积极融入互联网经济,推进无店铺零售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茧丝绸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和建设,拓展服务功能。

  (七)拓宽贸易渠道,促进对外合作

  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扩大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优化丝绸商品出口结构,提高终端丝绸产品出口比例,推动丝绸外贸向优质优价转变。鼓励进口国内紧缺的关键装备、技术、服务,提升进口综合效益。鼓励企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方向,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推广产品与品牌,积极参与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优势茧丝绸企业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和营销网络,整合全球产业资源。

  (八)推进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发展。

  在沙漠化、石漠化、荒漠化等环境恶劣地区扩大桑树栽植范围,充分发挥桑树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加快茧丝绸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绿色加工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支持企业加大桑柞蚕、蓖麻蚕、木薯蚕等茧丝资源在家纺、食品、医疗、保健、生物工程等领域产业化开发力度。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合作,建立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提高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加快丝绸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无水、少水等新型丝绸染整技术的开发,提高缫丝、印染废水回用比例,提升行业绿色生产水平。

  (九)统筹保护开发,弘扬丝绸文化。

  加强对蚕桑丝绸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统丝绸技艺的保护,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丝绸博物馆、丝绸特色小镇、蚕桑旅游休闲科普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将丝绸历史文化元素和市场需求有机融合,提高丝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支持企业、媒体等开展丝绸相关境内外宣传展示,借助举办国际大型赛会的有利时机,弘扬中国丝绸文化,巩固丝绸的中华文化载体地位,提升中国丝绸的国际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推进规划和标准体系建设。

  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茧丝绸行业发展纲要,明确本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宣传、贯彻国家和行业性蚕桑茧丝绸标准,鼓励各主产区或企业制定符合当地条件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引导茧丝绸企业执行行业标准,提高采标率。鼓励我国企业、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实施我国主导的丝绸国际标准。

  (二)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支持各地将茧丝绸业发展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绿色生态、精准扶贫、“产业+文化”战略。在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前提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研究加大对优质蚕桑基地建设、茧丝绸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产品设计与研发、节能减排、茧丝绸整体宣传、丝绸“老字号”等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蚕桑丝绸业,推动茧丝绸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和东西部互动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途径筹集资金,解决融资难题。

  (三)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

  认真执行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改革有关规定,强化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对丝绸产品商标权、科研创意成果专利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保护,依法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强飞机喷洒农药的地区间、部门间协调,科学、有序安排蚕桑生产。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增强蚕农和企业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促进产需有序衔接。改革完善国家厂丝储备制度,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四)提升行业组织服务能力。

  引导行业组织积极贯彻落实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规范企业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减少行业内恶性竞争。支持行业组织开展行业统计和信息交流、品牌推广、标准贯彻执行、市场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活动,建立与各国同行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民间对话机制。

  (五)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围绕产业发展目标,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制定人才激励和引进相关政策,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加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积极培养专业设计人才、高级技师、技术工人和新型蚕农。着力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蚕桑、丝绸专业,鼓励院、校、企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人才专业培养基地建设。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