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规划

  深刻认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优良。创新型国家的本质是依靠创新活动推动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其测度指标主要体现在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方面。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科技是国之利器,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由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如果我们不能在创新领域取胜,就不能掌握全球竞争先机和优势,迈向现代化强国就会失去支撑。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科技强国支撑现代化强国。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要素驱动力明显减弱,新动能还未全面接续,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只有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充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加速向主要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我国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一个根本性变化,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战略举措。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唯有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表明我们党把实施这一战略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取得显著成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高速铁路、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部分产业走在世界前列,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拓展了我国发展的新空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突出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支撑引领作用。一是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等领域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注重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二是促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三是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孵化培育“专精特新”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四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深入推进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协同创新,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围绕“三个面向”推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面向”的前瞻布局和系统推进得到显著加强,科技创新突破明显加快。对标国际科技前沿,我国在量子通信与计算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面向经济主战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现一系列重大技术和工程突破,移动通信领域实现从“2G跟随”“3G突破”“4G并行”到“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聚焦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我国在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战略必争领域,取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深地钻探、超级计算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相对不足,不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必须更加有效地集成科技资源,加快突破。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新思想、新方法、新原理、新知识的源头储备。二是聚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大空间、海洋、网络、材料、能源、健康等领域的攻关力度,突破并掌握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四是推动现代工程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面向海洋工程、重型装备、交通运输、电力电网、现代农业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与集成、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是决定国家发展水平的基础,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比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速度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统筹推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500米口径的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超大型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等重大科技设施,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同时,推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58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5.8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纳入统一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一批大型综合性科研机构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国际排名中不断前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2016年企业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占比超过77.5%,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当前,面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国家创新体系能力建设,系统打造我国战略科技力量。一是在重大创新领域布局国家实验室,建设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创新基地。二是聚焦能源、生命、粒子物理等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3个综合性科学中心。三是优化整合国家科研基地和平台布局,围绕国家战略和创新链进行布局,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四是按照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要求推动技术创新,建设一批引领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我们建设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要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牵头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建设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人才上的优势,谁就会拥有创新实力上的优势。
 
  我国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将这一部署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优先任务抓紧抓好。一是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选拔和培养。二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三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人才队伍,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四是继续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精准引进。五是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只有两个轮子协调运转,才能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在落实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一是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的落实力度。二是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三是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完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打造连接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四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强化创新型国家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治保障。五是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