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四个转型、四个进阶”

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此次总规修编,是继2011年版总规修编后我市进行的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今天的成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融入国家开放大格局,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前沿,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成渝城市群相向发展;肩负省会城市责任,强化首位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新时代把握新定位,新使命决定新担当。面向“两个一百年”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愿景,立足国家战略要求和成渝相向发展,坚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线,按照“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原则,处理好“舍与得”“增与减”“内与外” 3个关系,形成 “一个面向、两个立足、一条主线、四项原则、三个关系”的规划思路,我市进行了此轮规划修编。
 
此轮总规中体现出怎样的创新与特点?记者了解到,本轮规划的重要内容归纳为“四转型四进阶”。主要包括城市发展定位、空间结构、发展方式、整体形态四个转型,生态、民生、文化、治理四个进阶。
 
四个转型
 
城市发展定位转型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继往开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勇担使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在人本逻辑中回归城市本质,科学确定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城市动力引擎,以城市功能之强带动城市发展之兴,实现成都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转型。
 
(一)科学确定城市战略定位。
 
对成都战略定位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二)明确“三步走”发展目标,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十九大提出的分阶段目标。按照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来安排。2020年,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2035年,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三)强化“五中心一枢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强化综合交通及通信枢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转型
 
着眼延续千年立城的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增强城市能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与国家战略、城市目标、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人口布局、产业形态相适应的差异化空间功能布局。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东进,引领城市由单极发展向“双城”时代迈进,由圈层发展向“多中心”支撑迈进,由同质化竞争向错位互补发展迈进,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从空间布局角度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夯实空间基础。
 
(一)构建差异化发展的五大主体功能区。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的空间功能布局,具体包括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高标准提升西部区域,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增强区域一体功能新支撑;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开创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径。
 
(二)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 网络化空间结构。
 
构建 “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一心”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即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三轴”指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多中心”为28个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中心。
 
城市发展方式转型
 
贯彻新发展理念,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推动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坚持“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构建空间适度、生态宜人的绿色发展体系;构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城乡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四定原则,科学配置要素,实现精明增长。
 
以水定人:以水资源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
 
以底定城:锚固全域的绿色空间底限。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全域划定“三区三线”,其中“三区”为生态空间占市域面积41%,城镇空间占22%,农业空间占37%;“三线”为生态保护红线占11%,城市开发边界占18%,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占34%。
 
以能定业: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
 
以气定形:根据大气环境特征,优化空间形态,改善通风环境。
 
(二)构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打造产业生态圈,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构筑以五城区、高新区和科学城为龙头的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新经济;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创造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新模式。
 
(三)深化城乡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新型城乡体系,建立城乡发展新格局;创新城乡融合机制,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建设城乡统筹示范线、示范片。
 
城市整体形态转型
 
依托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山水形胜,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特色,推动形成和谐优美、特色鲜明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形态。构筑“三轴、四心、多片”的整体景观格局,加强对城市天际线、眺望视廊、公共空间等的城市设计,诠释成都别样精彩的城市魅力。
 
(一)依托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
 
(二)串联历史性景观、融合天府新景观,构筑“三轴、四心、多片”的整体景观格局。“三轴”是延续千年历史文脉,构筑三大景观轴。“四心”是市域中重要的景观核心,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区中心、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简州新城城市中心。“多片”指展示天府文化形象、体现时代特征的重点景观区域。
 
(三)形成“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城市空间秩序。
 
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建筑高度,重点强化对临近山体、河流、公园、历史文化片区的“四边”区域建筑高度管控;营造四类城市标志性天际线;依托全域总体形态格局,沿重要开敞空间、城市节点、历史古迹等景观重点构筑29条观山视域廊道,构建“望山见水”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
 
四个进阶
 
生态进阶 山水田林城相融
 
保护市域内“山、水、田、林”自然生态本底。构建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重塑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建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通道连续、生物多样、功能丰富的五级绿化体系;全域增绿,实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
 
民生进阶
 
增进人民福祉
 
规划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从工业逻辑回归到人本逻辑,增进人民福祉,提升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推进就业与居住更加平衡;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有所居;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文化进阶
 
发展天府文化
 
成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传承巴蜀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发展天府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治理进阶
 
完善治理体系
 
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构建逐级传导的规划体系;建立“多规合一”的空间治理体系,提升行政效能;建立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城市治理进阶。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