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上海市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重要时期。为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测绘保障服务提出的新需求,统筹谋划“十三五”时期全市基础测绘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上海市测绘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规定,根据《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市基础测绘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现代空间定位基准体系进一步优化,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首次开展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初显成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市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共建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合作协议》,信息化测绘体系初具规模。这些工作成效为谋划今后五年的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1.现代空间定位基准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对已建的9个连续运行卫星导航定位参考站(SHCORS)的接收机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与中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兼容。崇明东滩站点与国家连续运行参考站进行了联测,并纳入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实现了全市陆域范围厘米级精度导航定位的全覆盖。完成了全市5256公里3290个点水准控制网的新一轮复测。首次对浦东至长兴岛、崇明岛进行了常规一等水准联测。建立了上海平面坐标系统与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统的高精度转换关系。 

2.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持续丰富 

“十二五”期间,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再次提速,实施全国领先的“0511”更新机制。全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每年至少更新一轮,覆盖范围不断扩大,1:500地形图从510平方公里扩大到530平方公里,1:1000地形图从2550平方公里扩大到2745平方公里,实现市郊建成区和重点建设区域全覆盖,1:2000地形图实现市域全覆盖,航空遥感正射影像图实现全市域年度更新;建成了重点区域数字地表模型(DSM)和包含外环以内700平方公里标准模型、外环以外白模型和部分重点区域超精细模型的三维数据库;建立了囊括约200万条门牌号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实现了地名地址的空间定位和自动批量匹配;收集了约1.2万公里地下管线跟踪测量数据,整合部分历史管线数据,形成了覆盖电力、信息、给水、排水、燃气等长达8万余公里的地下管线数据库。 

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首次开展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务院总体要求和市政府具体部署,首次组织开展了全市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在全国各省份中首家同步开展了监测,并首家上报了普查成果。采集了包括城市建筑形态、城市公共交通分布、产业区建设动态等十大重要市情要素,制定了《上海市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计划管理规定》、《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内容与指标》等一系列工作标准,基本建成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体系,为今后实现常态化监测奠定了基础。 

4.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通过引进国际一流的摄影测量系统、机载激光雷达等装备,实现了对卫星、航空及低空无人机影像等各类遥感影像的快速、高精度、自动化处理,提升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通过建立数据库快速更新技术体系,优化数据库更新流程,实现了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配准与更新、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提升了数据库动态更新能力;通过采取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技术,实现了1:500、1:1000全自动缩编1:2000和1:2000半自动缩编1:10000数字地形图;完成1:500、1:1000和1:2000比例尺矢量数据库的“三库合一”改造工作。至此,全市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基本建立。 

5.实时在线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基本实现 

“十二五”期间,启动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上海)建设并投入运行,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平台化应用服务,形成了符合上海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特点的平台标准体系、数据体系、服务体系和运维体系。按照“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通过提供在线服务、定制服务、API服务和前置服务等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截至“十二五”末,平台已拥有政务版用户32个、公众版用户38个、注册用户750个,在政府管理决策、智慧城市建设、城市运维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地图服务更加丰富多样 

“十二五”期间,继续抓好政府用图工作,每年定期更新政府用图,为市、区两级政府提供区(县)管理用图。继续做好基础地形图对外提供服务,累计为12万余企业及个人用户提供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近90万张。主动呼应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布局、民生工程、资源保护、应急救援等管理需求,持续完善公开版地图编制工作,推出了各类专题地图(集)百余种。连续三年举办地图文化之旅系列展览,编制《上海抗战史迹图集》等专题地图,提升地图文化内涵,展现城市发展历程。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正处于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基础测绘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从全球维度看,国际上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及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全球化布局加快推进。测绘基准建设和使用正向大地、高程、重力三网融合。遥感卫星分辨率不断提高,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成为地理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已构建了完善的多层次对地观测体系,积累了覆盖完整、尺度完备、数据鲜活的地理信息资源,开展了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系统建设,纷纷建立了地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和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中心。 

从国内发展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等做出部署。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要求加快构建以“全球覆盖、陆海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形成以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为核心的完整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链条,具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的能力。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提出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构建以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五大业务为核心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并要求全面提升基础测绘的质量和效益。这些都对新常态下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从技术趋势看,数据正在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大数据战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室内外导航定位、航空遥感影像获取、倾斜摄影、无人机、地面移动测量等新型技术装备应用日益广泛,将极大提升基础测绘的效率和能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方式的革新、产品形式的丰富、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对基础测绘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从上海发展需求看,“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重要时期。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完成全市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海洋环境保护和陆海经济联动发展、全市城乡功能和空间布局优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快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都需要发挥地理信息的时空优势和资源价值。 

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强劲需求以及改革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本市基础测绘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产品种类、覆盖范围、数据内容、精细程度、更新速度等还不能有效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公众信息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地理信息产品供给与需求服务的有机衔接机制需要健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共享机制需要完善,社会化服务能力需要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仍显薄弱,快速响应能力亟待提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给测绘工作者回信重要指示精神,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和“十三五”时期上海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的“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的事业发展方向,以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发挥地理国情监测作用、增强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和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服务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综合治理、百姓文化提升等各方面的保障需求,为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方式和更新维护机制创新。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发挥高校和行业单位综合优势,加大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推广力度。推动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安全保密、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地理信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高按需服务能力和精准服务效率。 

需求推动。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牢牢抓住“十三五”期间上海在基层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升级、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和运能升级、“互联网+”模式下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升级,以及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新一轮城市更新、流动性基础资源配置、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需求,提供更加优质更具针对性的基础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服务增能。以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建设为依托,增强服务政府管理决策的能力;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为抓手,增强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应用需求的能力;以地理信息移动服务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增强服务社会公众智慧生活的能力。 

开放共享。进一步推动基础地理信息和相关管理服务资源的融合,为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能力搭建好空间基础地理平台。促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利用,搭建政府、企业和个体之间有关基础信息生成、提供、获取、利用、维护的良性循环和共享共用机制。配合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以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服务城市大数据开放、信息共享和集成运用。 

保障安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基础地理信息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实时化、可视化优势,结合敏感点、危险源、密集区的管控信息、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信息和地下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等,全面保障联防联控和区域共治为核心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上海规划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阶段目标相适应的基础地理信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建立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进一步完善“智慧上海”地理空间框架,核心服务功能进一步向实时化、移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提升基础测绘管理水平,整体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完善基础测绘管理机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持续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在地理信息资源的覆盖范围、产品种类、精细程度、更新周期、社会应用等方面保持全国前列。 

紧跟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建立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基本建立基础测绘一体化集成生产模式。实现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从全市陆域向海域全覆盖。加快获取多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扩大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范围,1:500比例尺地形图和城市三维标准模型数据实现中心城区、市郊建成区以及主体功能区3300平方公里全覆盖。城市地下多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全市建成区,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现年度更新。基础地理信息与专业部门信息实现交互共享和开放共用,服务方式向网络在线、平台一体、移动智能方向发展,以多种形式实现定制服务。 

掌握城市市情动态,确立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机制。建立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机制,每年开展一轮全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构建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建立国情信息在线服务系统,为各类公共数据资源及时共享奠定基础。每年根据生态环境治理、自然和社会资源管理、城市空间和土地集约利用等应用需求,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分析。 

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融合各类空间地理信息和时间、属性信息,确保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到“十三五”末全面升级为上海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应用领域覆盖全市政府部门,有效满足全市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对时空信息的需求。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显著提升测绘应急保障能力。积极主动融入全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联动体系,加强应急测绘装备能力建设,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确保达到1小时应急响应能力。 

三、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构建覆盖全市陆海一体的新一代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测绘基准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测绘基准数据获取、处理与服务平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百姓生产生活提供更准确、实时的空间基准和位置服务。 

1.构建覆盖全市陆海一体的新一代连续运行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 

进一步完善基站基础设施,全面建成能与我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GALILEO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兼容,覆盖全市陆海一体的多源、多频、高精度连续运行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SHCORS),提供基于北斗系统的实时米级/分米级的差分导航定位大众化服务和实时厘米级、事后毫米级的精准定位专业服务。加快省、市间的有效衔接、资源利用和数据共享,为“数字海洋”上海示范区和智慧上海建设等提供实时、精准的位置服务。 

2.精化上海市大地水准面 

实施覆盖全市陆海一体的高精度重力测量。综合利用上海连续运行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和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构建高程控制网,实现本市高程控制网和大地控制网的整合,提供单点毫米级的高程定位服务。完善上海市陆地高程基准与海域深度基准的转换关系。 

3.完善现代化平高基准体系 

对上海市卫星定位服务系统(GNSS)首级网进行优化升级,基于北斗卫星系统进行全市首级GNSS网联测,获取最新的首级网成果,确保测绘基准在极端条件和特殊情况下保持正常服务。进行上海市一、二、三等水准网复测,为上海市各项工程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精确的高程基准服务。推进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统的全面应用。 

(二)建设高精度、全覆盖、多维度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十三五”期间,持续丰富地形、管线、影像、地图、三维模型等数据库,进一步完善“既有地上又有地下、既有线划又有影像、既有二维又有三维、既有现状又有历史,既有基础又有专题”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实现天、空、地、地下地理信息资源全覆盖。 

1.扩大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范围 

调整大比例尺地形图覆盖范围,将全市13723幅1:1000比例尺地形图调整为54892幅1:500比例尺。到“十三五”末,将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面积从530平方公里扩大到3300平方公里,实现中心城区、市郊建成区以及主体功能区1:500地形数据全覆盖,以满足上海城市设计、精细化管理、“多规合一”底图统一、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建设对地理信息资源持续增长的保障需求。 

2.完善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 

扩大基础地理信息三维数据覆盖范围,提升三维数据的精细程度。到“十三五”末,实现中心城区、市郊建成区以及主体功能区三维标准模型数据全覆盖(约3300平方公里),精细模型覆盖内环范围,以满足城市可视化管理、城市更新、智慧社区建设、地下管线与交通设施规划审批和运维、不动产权属登记、消防救援、应急响应等方面的需求。 

3.推进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库建设 

实施每年一次分辨率优于0.15米的全市域航空摄影,形成全市正射影像数据成果并实现年度更新入库。扩大全市高精度数字地表模型(DSM)数据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充实遥感影像数据库。定期获取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实现自动/半自动分类提取,为全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国土资源执法、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重点安全区域管控、生态红线划定和环境监测等提供更为直观便捷的决策支持。 

4.扩大城市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覆盖范围 

根据上海冲积平原的特点,结合城市防灾、减灾和城市积水点分析等应用需求,利用基础地形高程数据和航空摄影成果生产全市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移动测量等技术手段生产重点监控区域和重点安全设施所在区域的高精度DEM数据,为海绵城市建设和防汛防涝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支撑。 

5.加快获取地下多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完成全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健全地下管线跟踪测量机制。以现有市政地下空间设施为基础,采集地下人防、地下建筑等地下基础地理信息,建设地下多维基础地理信息库,为城市地下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地表地下一体化管理、地下综合管廊试点运作以及城市安全运行管理等提供专业分析和决策支持。 

6.持续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结合城市发展重点等需求变化,进一步缩短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周期,实现1:500到1:10000基本比例尺的地形数据、地名地址、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正射影像、数字地表模型(DS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下基础地理信息年度更新。不断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常态化更新机制,确保基础地理信息的准确性、现势性。 

(三)建立健全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体系 

“十三五”期间,结合上海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本市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服务能力。 

1.常态化实施地理国情监测 

每年开展一次全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基础,对全市地表覆盖及国情要素变化情况进行监测,进而形成能够反映全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的全要素监测成果。适时、按需、分步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建立健全国情监测技术规定、发布利用、考核指标等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成果发布、共享、应用等常态化监测机制,定期发布本市年度地理国情报告。 

2.拓展监测成果应用服务领域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国情信息的基本需求,推动国情监测成果在产业经济布局、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和社会资源管理、城市空间和土地集约利用、智能化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应用。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国土开发空间布局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在自然和人文领域开展专题监测,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题定制服务。 

3.构建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 

充分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融合城市运行、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类规划管理数据,构建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建立地理国情信息在线服务系统,开展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和融合应用服务,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设铺设“静态规划、常态管理、动态监测”为一体的基础大数据平台,为“多规合一”、城市管理、规划评估、生态环境管护等提供持续性、可比对、智能提取的平台式综合信息服务。 

(四)健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加速面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基础地理信息开发利用,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形式,全面提升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1.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根据国家有关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规划要求,结合《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全面提升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上海)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扩展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权威,实现向上海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获取并集成多维度、多分辨率、可视化的地理信息以及城市多要素实时空间位置、物联网信息等,深度挖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时空性和融合性功能,并向天、空、地、地下一体的框架延伸,确保时空信息更好地服务以泛在、融合、智敏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 

2.深化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应用 

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成果网络化分发服务和共享系统。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基准一致性、空间立体性和平面协调性优势,选择实时性、移动性、自主性和智能化程度高的领域和需求,通过对海量地理信息挖掘和集成分析,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设、空间性规划、地下管网改造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时空信息云平台在政府部门的全覆盖应用,满足全市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对时空信息的共享应用需求。 

3.丰富地图和地理信息产品 

健全领导工作用图和各类政务用图更新机制,丰富地图产品内容及形式,健全政务与公众地图产品服务体系,重视传统地图产品的供需结构性变化,着力开发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的可视、移动、便捷式地图产品。编制新一版《上海市地图集》,以地图为载体反映上海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最新综合成果,记录城市发展轨迹。 

(五)完善应急测绘服务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加大应急测绘投入,加强应急装备和队伍建设,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进一步健全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并纳入市级应急联动体系。 

1.完善应急测绘协同机制 

加强与公安、消防、医疗、防台防汛、环保等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部门和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的协同配合,深化军地合作,建立顺畅的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沟通机制,确保应急响应快速有效,达到1小时应急响应能力。 

2.加强应急测绘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应急测绘装备设施更新,配备包括无人机、移动测量车、室内定位和室内测量系统等现代新型测量装备。强化应急测绘队伍建设,以行业资质单位为主、相关技术支持单位为辅,并通过组建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应急测绘小组,组建一支应急测绘保障专业团队。 

3.提供全面的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服务 

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实景三维模型、主要道路的全景数据、地下空间多维地理信息数据等应急基础数据的获取和更新,建立地理信息应急处置平台,夯实应急保障基础。在人流密集管理、灾害天气预警、污染排放治理、公共卫生防护、城市运行安全等多方面提供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服务。 

(六)形成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体系 

“十三五”期间,深入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在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推进新型基础测绘技术手段、成果形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1.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依托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形成“产学研用”一条龙的测绘地理信息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强化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技术人员进修、培训和交流的渠道。及时启动现行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开展地理信息采集与服务等标准编制,形成地名地址数据规范、公共服务平台应用规范等系列技术标准。 

2.突出引导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 

根据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生产技术特点,加大多源影像快速获取、自动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本市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对大地测量基准、位置智能感知、遥感机理、数据挖掘与地理信息网络安全等研究重点及公益性研究方向确保稳定投入。加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强化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交叉融合研究。 

3.研究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评价 

在科技创新投入多元化的进程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科研主体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收益保障。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水平以及对基础测绘的保障水平等作为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研究制定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研项目、人才队伍等评价办法,依托测绘学会统筹进行测绘地理信息项目的评优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规体系 

切实加强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把“智慧上海”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资源和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加快基础测绘、地理国(市)情监测、地理信息成果共享、测绘成果管理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健全符合本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实际和发展趋势的法规体系。 

(二)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 

完善以基础测绘、地理国(市)情监测、应急测绘保障为核心的基础测绘专项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将列入“十三五”规划的基础测绘和地理信息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提高经费投入水平。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经费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分层核算体系,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大成果管理,更新服务机制 

区分应用需求和服务重点,着力加大对上海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的成果管理。研究推出能促进快速利用的安全保密技术,建立地理信息定制服务和地理信息成果与相关资源融合共享机制,进一步拓展成果服务领域。 

(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团队 

加强海陆复合测绘、多元数据处理、信息定制服务等方面高层次人才、青年科技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围绕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需求展开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全市行业单位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共同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新型基础测绘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人才队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开展测绘成果服务形式创新,组织基础测绘知识和技能竞赛,全面提升业务技术能力。 

(五)加强公益宣传,展示服务形象 

进一步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网站、移动媒体、自媒体、微技术等渠道扩大宣传面,宣传本市地理国(市)情监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上海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等重大基础测绘项目的建设和成果服务能力,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测绘地理信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更切实感受到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对辅助管理决策所起到的作用。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