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一、规划目的
为促进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延安新区北区既有的开发建设,保障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安全推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特编制《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修正);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6.《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7.《延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8.《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9.《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1-2030)》;
10.《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11.《延安革命遗址保护条例》;
12.国家、陕西省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四、规划重点
1.确定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
2.构筑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结构;
3.保护革命圣地,逐步疏解老城,合理选择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
4.组织综合交通体系;
5.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发展方向,控制发展规模。
五、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六、规划地域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延安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37030.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宝塔区的枣园镇、河庄坪镇、桥沟镇、李渠镇、姚店镇、柳林镇、蟠龙镇、青化砭镇、甘谷驿镇、南泥湾镇、临镇、川口乡、万花乡、官庄乡、元龙寺乡、松树林乡、冯庄乡、麻洞川乡,安塞区的真武洞镇、沿河湾镇、建华镇、王窑乡,甘泉县的城关镇、劳山镇,总面积约3704.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北至河庄坪、碾庄、青化砭一线,南至三十里铺,东至郑崖村,西至裴庄,以及南泥湾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04.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80平方公里。
七、发展总目标
按照“革命圣地、历史名城”的定位,着力构建“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
八、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整合提升现有以能源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保护农林空间、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产业。
城乡统筹战略:集中发展中心城区及重点城镇,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实现市域城乡统筹发展。
突显革命圣地战略:保护革命旧址,彰显革命圣地特色。
空间整合战略:保护圣地,疏解老城,建设新区。
交通促进战略:以高速公路、铁路及机场为核心,加强对内、对外的交通联系,以交通建设促进城镇和经济发展。
魅力彰显战略:以红色文化为特征、以绿色山水为本底,加强标志性空间、生态绿廊及城市整体风貌的保护和建设,构筑特色生态绿城和文化休闲城市。
九、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强化延安作为陕甘宁地区中心城市的区域地位,形成强中心,带动区域发展。
2.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至2030年,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80%。
3.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功能结构互补、空间布局融合、生态环境协调、基础设施共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社会服务统筹管理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4.进一步完善革命旧址保护管理体系,提出革命旧址文物保护策略。
十、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1.强化延安中心城区的中心职能,以城镇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纽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2.强化中心城区和县城在市、县的中心地位,大力发展重点镇,提升小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形成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3.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4.建立城乡协调促进制度,构筑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十一、市域人口发展战略
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向城镇、新型农村社区转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康体养老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应对老龄化社会。
十二、产业发展策略
1.优势强化:拓展传统能源产业链,做强优势产业;
2.循环联动:低碳、循环式发展,实现油气煤盐一体化;
3.服务提升:突出旅游业发展特色,培育高端服务业;
4.布局优化:中心城区的能源化工产业向外围转移,向沿黄河地区集聚。
十三、产业体系构建
构筑由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其中主导产业为能源化工产业、旅游业、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
十四、主导产业发展策略
1.能源化工产业
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为重点,实现油气煤盐一体化发展,并拓展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
2.旅游业
以“革命圣地、红色旅游”为主题形象,以“延安中心城区红色旅游板块、黄帝历史文化旅游板块、黄河自然遗产旅游板块、黄土风情文化旅游板块和自然绿色生态旅游板块”五大旅游板块”为依托,构建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中心城市,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3.新能源产业
重点发展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型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4.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油田专用设备、石油化工专用设备等专用设备制造业,拓展风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打造服务延安、面向陕北能源基地的石油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5.农副食品加工业
重点建设以薯类、苹果、红枣、沙棘、杂豆、杏仁等特色资源为依托的粮油加工、果品加工、薯类加工、豆类加工等食品加工基地,开发营养品、保健品和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精深加工项目。
6.现代服务业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会展、商务金融、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业。
十五、市域产业园区布局规划
规划延安市域形成“三区多园”的产业园区格局,即三个工业片区、九个工业园区、五个文化产业园、100个农业示范园。
十六、市域农业布局规划
规划延安市域形成“两核、多园”的农业发展格局。
“两核”包括南部苹果产业核心区和环延安中心城区“菜篮子”产品生产核心区。其中,南部苹果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优质苹果种植、深加工及流通、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环延安中心城区“菜篮子”产品生产核心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瓜菜及特色种养产业。
“多园”,在13个县(区)规划形成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分为产业开发型、科技示范型、生态循环型、加工流通型、观光休闲型五种类型。
十七、市域工业布局规划
规划延安市域形成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延南能源化工园区、延北能源化工园区三个工业片区,包含九个工业园区。其中:
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姚店工业园区、安塞工业园区和甘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延南能源化工园区包括富县煤电油气化工园、洛川石油化工园、黄陵煤电化工园,重点发展绿色煤电、油气化工、新材料、物流业等产业。
延北能源化工园区包括子长煤气化工园、延川煤盐油气化工园、延长煤气盐化工园,重点发展煤盐油气精细化工、能源产业、新材料等产业。
十八、市域旅游业布局规划
规划延安市域重点发展五个文化产业园,包括黄帝文化园、黄河文化园、黄土风情文化园、凤凰山文化产业园、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中心区。
十九、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两带、两核、四廊、四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两带:沿洛河、延河形成的生态保护带、经济带、产业带、景观带,沿两带进行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
两核: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结合安塞、甘泉共同组成北部核心区。以黄陵为核心,结合洛川、富县共同组成的南部核心区。
四廊:结合包茂高速、青兰高速、延志吴高速和榆蓝高速形成四条产业廊道和产业带。
四区:规划在市域形成生态保护区、重点城镇发展区、重点产业发展区和农业发展区。
二十、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二十一、城市性质
革命圣地、历史名城。
二十二、城市职能
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新型产业基地、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二十三、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 “一心、三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以老城核心区为城市主中心。
三轴:以东川、西北川和南川为城市发展轴。
多组团:以北区组团、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团、南泥湾组团和万花组团为发展组团。
二十四、远景发展战略
突破带型城市的空间格局,以环形交通为纽带,组团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构筑交通一体化、市政设施一体化、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保护生态绿地空间,各社区有序协调发展。
二十五、远景发展重点
规划远景形成“三城五区、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重点拓展新区和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北区组团:东胜社区继续向东发展,重点发展居住和生活服务。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团:重点发展文化中心、商业服务和山地高档居住区。仅当远期发展组团已完全达到规划预期,且必须通过地质稳定性和环境影响评估后,才能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团建设。
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继续拓展以工业、物流功能为主,配套居住生活服务设施的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