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昌将加快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建设,深入推动“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总体
规划修编,持续完善“多规合一”,大力推进南昌大都市区建设。加快“城市双修”“城市更新”等专项
规划编制;加快推进传统村落和村镇建设全域
规划。加快推进南昌市总体城市设计,统筹推进“一江两岸”、原省政府周边地区、梅岭及周边地区、高铁东站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设计。
完善主干交通网络。推动地铁2号线后通段区间贯通,加快推进3、4、5号线以及1号线北延至机场段的建设或前期
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前湖大道、洪都大道、昌南大道、昌西大道等快速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二七过江通道、艾溪湖隧道和滕王阁沿江隧道等快速通道工程。加快完成西二环高速公路、九龙湖过江通道、空港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
开建一批公交枢纽站
优化提升老城区。打好棚改旧改和城中村改造攻坚战,抓紧做好全市各征迁地块整体
规划、项目开发和安置房建设等工作。分步实施老城区主干道立面提升改造工程,力争国庆前全面完成八一大道、北京路“一道一路”提升工程。
繁荣发展新城区。进一步加快九龙湖新城、儒乐湖新城、瑶湖新城、望城新区、洪都新城、朝阳新城、昌南新城等区域功能设施配套建设。加快航空城市政设施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朝阳、城南两个大型公交枢纽站建设,力争开工湾里、莲武路、凤凰洲、新洪城大市场公交枢纽站项目,继续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装配式建筑发展。
环境整治
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南昌将深入推动“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对照“国考”标准,全力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复牌”攻坚战。广泛深入开展“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活动,进一步营造文明和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加快实施城市管理“六改”,推进城市家具微更新。
加快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
全年力争新建75个公共停车场
继续深入开展停车场建设三年攻坚计划,力争全年新建公共停车场75个,同时实施“一点一策”,化解城市交通“堵点”问题。深化“厕所革命”行动,着力消灭农村旱厕,加快推进城乡公厕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平台”,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智慧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推进渣土运输、油烟排放、扬尘污染整治,深入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大力推进节地生态殡葬,开展丧葬陋习综合治理。加大养犬管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法规的执法力度。
污染防治
永葆“南昌蓝、梅岭绿、赣江清”
南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治理,持续开展“蓝天、清流、净土”三大行动,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和“回头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入贯彻落实“气十条”,开展城市“四尘”“三烟”“三气”专项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贯彻落实“水十条”,全面建成工业园区污水设施,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灭6个劣Ⅴ类水质断面,保护河湖及支流水质,保障群众用水安全。深入贯彻落实“土十条”,完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机制,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分类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扎实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等绿色生态工程建设,持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加并优化生态产品供给,永葆“南昌蓝、梅岭绿、赣江清”。
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
离任审计
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加快推进森林、湿地、水流、耕地四个重点领域生态保护全覆盖。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体系,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综合考核,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着力提高政府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总体水平。
坚持“生态+”理念,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工业多层标准厂房、下沉式厂房建设,新开工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大力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培育节能工业、绿色建筑、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绿色成为南昌发展的底色。
改革,创新,开放
统筹推进
南昌大学科技城建设
南昌市将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或“一次不跑”。实施优秀企业家成长计划,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实施“一产一院”“一产一校”,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支持大院名校与南昌市共建或者企业自主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更多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统筹推进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加快建成科技广场,搭建集信息网络服务、“一站式”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80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首批全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城市”“国家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高标准建成“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入打造“洪城众创”空间,建立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星创天地”;开展“洪城之星”“创业故事汇”等创新创业活动,掀起“双创”新一轮热潮。
加快推进双向开放。瞄准各产业环节的领袖企业、关键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支撑性的补链强链扩链型项目。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引导优势企业产能出海、境外投资、跨国并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继续大力支持和配合赣江新区建设,推进昌九、昌抚一体化。加强南昌综合保税区与机场、码头、铁路等口岸平台互动,加快推进南昌铁路口岸和指定口岸建设;积极推进中欧(南昌-鹿特丹)、赣欧(亚)南昌-河内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和海铁联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