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耕地草地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印发
西省发展改革委、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国土厅等八部门日前印发《江西省耕地草地河湖休养生息
规划(2016-2030年)》,江西省将确保在2020年以前,把过载河湖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降低到合理范围之内,修复和恢复流域健康生态系统;国家级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1%以上,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下泄。
据悉,江西省主要是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省份,地势起伏不平,境内草地总体呈现出零散分布的特点,面积相对较大的天然草地,如武功山高山草甸和湖区草地。2015年全省天然草地面积为494万亩,人工草地面积165万亩。全省天然草地面积总体情况在逐步减少,其主要原因有植树造林、耕地开垦等;从整体上看,部分天然草地变林地,使得林地面积增加。全省人工草地面积在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和规模化养殖增加。
据了解,根据
规划,到2020年,确保耕地草地数量,保障生态用水,稳定湿地面积,有效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合理降低开发强度,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草地河湖污染情况得到全面遏制和改善,生态功能初步改善,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建立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政策与技术支撑体系。到2030年,耕地草地河湖资源得到全面养护和永续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步入良性循环,资源休养生息制度体系完善,基本形成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助力江西绿色崛起,实现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
到2020年,严守耕地红线,耕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92.73万公顷(439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46.2万公顷(3693万亩),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96.53万公顷(144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825万亩。全省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别),其中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别)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实现耕地土壤酸化、重金属污染、残膜污染等突出问题基本解决,试点休耕的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初步解决,重点地区和试点地区探索出适于全省借鉴的耕地养护、轮作、休耕工作方案,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以及重要水源地15至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新一轮退耕还林、调出基本农田任务。
到2030年,全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平均耕地质量较2015年提高1个等级(别),耕地质量明显提升,耕地数量继续保持,不宜耕作土地全部完成退耕任务,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和耕作制度,粮食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耕地质量良好、产地环境安全、生态系统稳定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0年,全省天然草地退减速度得到有效遏制,天然草地面积控制在470万亩,天然草场、高山草甸、草地自然保护区等资源得到全面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草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技术得到有效提高;初步建立以草地生态补助奖励机制、草地监测评价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地休养生息保障制度。
到2030年,全省天然草地退化速度进一步减慢,天然草地面积控制在460万亩,草地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形成完善的草地休养生息制度和草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南方特色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格局。
到2020年,严守水资源红线,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稳中有降,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60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以上;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00万亩。河湖生态环境水量有所增加,生态基流基本得以保障;排污口排污总量减少,饮用水水源得到保护,全省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省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步提高到90%以上,全省湿地面积保有量91.01万公顷,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下泄;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河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河湖水域面积不减少;超采区地下水得到一定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水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高。
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64.63亿立方米以内,河湖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基本保障,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河湖水生态系统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河湖休养生息制度体系全面建立,河湖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