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产业强市书写高质量发展
今年一季度,丹阳工业应税销售363.3亿元,同比增长14.38%,工业用电量累计完成15.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38%,两项指标及增幅均列镇江各辖市区第一。镇江市副市长、丹阳市委书记陈可可说:“立足新的时代坐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也是走好产业强市之路的关键所在。”
园区经济,贡献七成销售
计划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年产520万台医用呼吸机械产品。丹阳市生命科学产业园内的鱼跃医疗设备及高值耗材建设项目入选2018年全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全部建成后年销售可达1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在丹阳开发区精密制造产业园内,江苏乐能新厂区“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占地300余亩,一期投资10亿元,建成后预计实现年销售超100亿元,纳税4.5亿元。
丹阳市今年确定200个市重点产业类项目,总投资587.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4.48亿元。丹阳发改经信委主任杨文军说,通过科学编制产业园区空间布局
规划和产业发展
规划,形成“6+1”重点产业园区格局。“6”指高新技术产业园、沿江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鹤溪工业园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1”指经济开发区。目前丹阳市近八成产业类项目落户园区;去年全市七成产业销售额、八成新兴产业销售额由产业园区贡献。
出台《丹阳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起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意见》《培育和扶持眼镜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丹阳还从资本、环境等角度进行全方位顶层设计,助推产业强市。此前出台《关于全力打造资本市场“丹阳板块”的若干政策意见》,截至目前该市已有50家企业上市、挂牌,数量是镇江全市的一半。
以才引才,聚合一支队伍
2016年3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程凯来到丹阳,创办企业获数百万元资助。其团队研发的“高端镜片制造超精密车铣复合加工机床与工艺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大大提高中国高端镜片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预计到2022年销售可达8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余万元。
程凯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周惠兴教授,也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丹阳坚持以才引才,想办法让一名人才聚合一支顶尖人才队伍。”丹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杜官军说。以才引才,厚植创新生态,丹阳渐渐形成以航空航天、高性能合金产业为纽带的人才集聚态势。《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打造更具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近日出台,该市强调建立“双招双引”融合互动机制,从单纯引才、招商,向“人、财、项目”打包引进模式转变,形成“团队+技术+资本”新模式,力争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激活一个产业。
给予顶尖人才李芾、陈志平每位1000万元资助,先后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丹凤朝阳”人才计划,累计引进28名“两院”院士、29名“千人计划”专家,以及省“双创计划”人才95名、镇江市“331计划”人才89名、入选“金山英才”计划人才43名。
科技搭台,共享尖端技术
一架C919飞机冲上云霄前要经过重重检测,这方面成本基本占总成本的五分之一。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
研究院与西工大联合共建飞行器结构件检测中心,完善产业链条,还将为长三角百余家航空航天企业及其他地区相关产业提供检测服务。这家
研究院是丹阳五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之一,和北航(丹阳)航空航天产业
研究院 、苏南高端装备制造
研究所、轨道交通科技交流服务中心、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一起,服务丹阳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轨道交通、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
产业强市,丹阳打造一批创新平台载体。丹阳市科技局局长王小南说:“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载体,引入重点发展产业的国内外高精尖技术团队,对接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等需求,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区域创新高地不断涌现,北航丹阳
研究院红外脑成像系统、3D打印金属粉体、虚拟现实等12个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苏南高端装备制造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套渐进多焦光学镜片超精密加工设备,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中心丹阳分中心孵化的新绿能公司年销售突破5000万元。
截至去年,全市已建科创园、科技创新中心两个综合型创新平台,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5家,研发经费年支出32.5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86家,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5.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