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配套城市发展的电力设施规划
在电网项目推进过程中,电网建设与城市用地和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电力设施落实困局、加快项目落地,实现电网
规划与城乡建设
规划有效衔接十分必要。
电力设施布局
规划是采取法制化手段,将电网发展
规划与城乡
规划、土地利用
规划无缝对接,既满足电网可靠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又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对电力建设用地进行前瞻性
规划控制,将电网供电能力具体反应为布局实施内容,切实落实到变电站分布、位置以及线路走向和线位。在项目实施前通过政府层面
规划确定新建变电站落点、预留变电站、廊道用地位置,以饱和负荷目标网架考虑老旧电力设施改造更替后的通道(包括架空线路迁改、入地),推动电网建设项目落地,促进电网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结合城市总体
规划、产业
规划,立足城市发展、城市定位、产业布局,充分尊重现状,确定供电区饱和负荷、适合城市发展并与之相适应的目标电网,设定资源集约、便于过渡、一定弹性的电网网络接线方式,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和供电的可靠性。
依据网格化划分,结合山体、河流、道路
规划、地下空间
规划、分区饱和负荷、变电站的典型规模以及设定的供电半径,合理划定
规划区内每个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将
规划区划分成若干个110kV及以上变电站供电区块,对每个区块的电力设施进行局部
研究。
三、充分考虑变电站站址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负荷分布、已有电力线路、道路条件、与相邻变电站的区位、土地价值、离居民距离等因素考虑110kV及以上变电站主选站址,尽可能接近负荷重心。通过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图确定用地权属,确定
规划年变电站项目的主选选址是否位于禁建区、适建区、限建区。
结合地块性质、地块负荷大小、周边环境、市政建设要求等考虑10kV开闭所、配电室的布局,在供电区块中预留用地面积,或将其建在住宅小区绿地、公共绿地内。
实地勘察变电站选址、进出线廊道及周边情况,论证站址的可行性。
城市变电站的建筑外形和风格尽可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减轻居民对电力设施的心理压力。结合地形条件、周围环境考虑用绿化带对电力设施用地进行分隔,在一定距离处种植树木对电力设施进行遮挡;采用外形美观的杆塔,高压线路廊道尽可能采取技术手段对居住用地等相关敏感点进行避让;核心城区可考虑形成中心公园加城市变电站方式,从外观上尽量觉察不出是变电站。
五、廊道资源综合利用
架空线路应根据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道路
规划要求,结合城市生态绿地,沿山体、河流、绿化带、道路、高速公路进行架设,并减少与河流、道路、铁路的交叉。架空线路应尽可能沿
规划专用的高压走廊集中架设,高压变电站也宜靠高压走廊建设,电力走廊应明确预留的宽度。
现有线路切割城市建设用地的,可结合控制性
规划进行迁改,高压走廊确实影响景观的进行电缆化改造。根据道路断面情况、地块负荷、同一走向各电压等级的电缆回路数预设道路断面中电缆管沟建设规模。
通过大截面导线、多回同杆、迁改至
规划走廊、电缆入地、建设综合管廊等方式进行公用线路走廊的整合,减少走廊用地,最大化利用廊道资源,并留有合理的裕度。还要结合电源
规划,对
规划电源的接入电网走廊需求进行
分析。实施过程中需考虑实施条件、建设时序以及投资。
六、电缆入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展,部分线路的高压走廊直接穿越建设用地,将城市用地分割较为严重,对城市土地完整性、经济性、利用率造成较大破坏。根据土地资源节约、土地利用经济性和营造良好城市空间、城市形象、城市品位的原则,综合
规划区内的土地价值及用地
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
规划一定范围的电缆入地区域,并逐步改造到位。
七、公众参与
加强电力设施布局
规划的宣传,增强市民的
规划意识,多方征求对电力设施布局
规划的意见,特别是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广泛收集公众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规划,通过信息透明解决电力设施邻避效应。为避免电力基础数据或其他相关机密数据泄露,可采取不完全公示。
电力布局
规划应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城镇体系
规划、城市总体
规划、交通设施体系布局
规划、其他基础设施专项
规划和电网发展
规划为依据,切实做到电力设施空间布局与相关
规划充分协调、无缝衔接。编制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供电设施的布局
规划时,优先采用控制性详细
规划或修建性详细
规划作为基础资料,无控制性详细
规划和修建性详细
规划时,则以城乡总体
规划为基础。中压配电设施的布局
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
规划或修建性详细
规划作为基础资料。
电力设施布局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重点突出
规划的操作性和适应性,实现城区变电站和线路精确到地理坐标点、廊道宽度和转角位置,使布点和通道真正空间化和地理化。而在实施过程中应保护其权威性,遇到城市局部
规划调整时,应同步启动布局
规划的调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