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通过评审
今天(6月20日),《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在北京通过评审。据悉,这是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主题的城市发展
规划。
此次发布的《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建立起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一系列制度机制体系,将成为指导泸州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
规划的重要依据。
泸州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点。从宏观层面看,该
规划站位高,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总书记今年4月长江经济带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落到具体安排上,
规划创新性地构建了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从绿色增长、生态产品、绿色生活、绿色制度、发展质量五个方面提出了26项参考性或约束性指标,既考虑了科学性又考虑了可操作性。作为长江经济带首个,同时也是全国地级市层面首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规划,
规划提出了’以发展反哺生态、以生态促进转型’的泸州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可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同时泸州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如何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抓好大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泸州很早就开始探索。
2016年,在全国地级市中,泸州率先编制《泸州市绿色发展
规划》;
2017年,又率先编制《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规划》;
如今,《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规划》再一次在全国的地级市中首先出炉。
中央主要领导在调研长江经济带时提出,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侧重当前和策略方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方向路径。
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保障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泸州从
规划上入手,编制未来几年的绿色发展蓝图,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的要求,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这都是这个《
规划》的可贵之处。
6月初,四川省委主要领导在川南调研泸州等城市时明确提出,当地要充分发挥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港口资源,扎实抓好生态环保和航道整治,进一步提高港口基础设施水平和长江航道等级,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培育壮大港口经济,为推动全省对外开放合作提供有力支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完善举措,加快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此次出台的《
规划》,严格按照党中央和四川省委要求,以“山水绿色、宜居宜业、区域中心、中国酒城”16个字,定位泸州全市发展,坚持在
规划理念上体现“绿色思想”、在
规划布局上体现“绿色品质”、在
规划设计上体现“绿色魅力”。
“坚持一条主线,实施五大任务,推进六大工程”
一条主线
以发展转型、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之路
五大任务
包括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稳定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引导经济发展增绿提质、培育低碳生活方式、改革绿色发展制度
六大工程
涉及产业减碳增绿、绿色新增长点、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产品供给、绿色生活培育、绿色制度支撑。
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工作始终,加快长江沱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推进建成生态文明美丽泸州。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开始显现的大形势下,泸州在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为契机,泸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航空航天、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35.2%。
“十三五”以来,泸州超额完成四川省下达节能减排降碳工作目标,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
生态环境上,泸州全面落实河长制,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3%,7个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5.71%;落实“三大风险”防范工作,实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273天,达标率75.4%;实施“新一轮绿化泸州行动”,森林覆盖率达50.4%,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9.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