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将对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未来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给予大力扶持。我国也已将增材制造产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重点。
我国增材制造产业 得到快速发展
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以下简称《推进计划》),在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增材制造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增材制造产业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6年产业总产值达80亿元,预计2017年将超过10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为核心,中西部地区为纽带的产业集聚区。
二是技术工艺取得突破。一批工艺设备、关键零部件、软件系统加快创新,光固化成型、激光熔融沉积成型等工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京鑫精合研发出大型激光沉积制造设备,可生产制备大尺寸高性能航空关键结构件;湖南华曙高科开发了全球首款具有开源特征、多模块功能一体化的工业级增材制造智能控制系统;深圳摩方材料已研发出精度达到0.5微米的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设备。
三是专用材料发展。已有100余种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实现产业化。湖南华曙高科与德国巴斯夫合作研制的高性能专用尼龙PA6、中科院金属所研发的高性能钛合金棒丝材等已经量产;中航迈特的球形钛合金粉末、浙江亚通焊材的模具钢18Ni300金属粉末等部分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四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增材制造技术已从一般消费品制造推广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领。西安铂力特利用激光选区熔化技术成功解决航空航天极端复杂精密构件制造难题,每年可批量生产复杂精密结构件8000余件;中广核集团利用激光选区熔化技术制造的核电站复杂流道仪表阀阀体,满足国际核电标准RCC-M的要求,可小批量快速生产;北京爱康医疗基于三维精准构建技术(3D ACT)研发的脊柱椎间融合器已获得上市许可。
五是生态体系初步建成。2016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西安交大及北航、清华大学、西北有色院、宁夏共享等13家单位筹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业联盟等组织相继成立,包括标准、检测、认证等在内的生态体系建设加速。
力争到2020年实现 产业发展五大目标
目前,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已从起步培育进入加速推广的新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关键技术滞后、创新能力不足、高端装备及零部件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应用广度深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需求,12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资委、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共12个部门印发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
《行动计划》提出“四五六五”的核心思路,将聚焦重点制造、医疗、文化创意、创新教育四大领域,实施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供给质量、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示范应用、完善支撑体系等五大任务,采取统筹组织协调、加大财政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深化国际合作、强化安全监管、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等六项措施,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业发展五大目标。一是产值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2020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二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突破100种以上满足重点行业需求的工艺装备、核心器件及专用材料;三是行业应用显著深化,开展10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重点制造及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四是生态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完整的增材制造产业链,包括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等在内的生态体系逐步完善;五是全球布局初步实现,培育2——3家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2——3个国际知名名牌,一批装备、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作为《推进计划》的有效衔接,此次《行动计划》由12个部门联发,力度空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将按照《行动方案》的核心思路,大力协同,联动推进,着力推广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汽车、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家电、模具、铸造等重点制造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3D打印+”在医疗、文化创意、创新教育、互联网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不断推进增材制造技术在军工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强军民资源共享,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加速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特色鲜明的示范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建立从材料、工艺、软件、核心器件到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健全完善增材制造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