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中国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阻力

医疗卫生事业同其它行业一样,正在蓬勃发展。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目前仍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向更高层次飞跃,其中不乏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1、收费标准较高

收费标准高成为一些诊疗单位患流量少的一个原因。有的医院特别是较出名医院收费标准高的令患者却步。许多患者特别是农村患者想到好医院找个好医生诊治都要思量再三,踌躇于囊中羞涩。有的诊疗单位仅挂号费一项就收到几元、几十元甚至更高,再加上诊费、检查费等,患者还未用药就已花费上百元。对于农村贫困患者来说,住院系统治疗就更不敢奢望了,床费、护理费、检查费、输液费、查房费等费用不计其数,难怪许多患者选择到收费低但条件不佳的诊疗单位去呢!在此,诊疗单位是为患者服务的,如果用收费门槛将患者拒之门外,就体现不出为患者服务的实效性。

2、诊疗科室单一

科室单一成为部分诊疗单位经营不景气的又一原因。有的医院仅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科室有患者光顾,其它科室或门庭冷落或形同虚设。然而,现在的诊疗单位大多是自负盈亏型,经济效益不好将直接影响员工工资,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消极怠工的现象就会发生,为患者服务也将在诊疗单位走向破产的哀声中化为泡影。

3、单纯追求利润

有的诊疗单位将追求利润作为经营的唯一目标,不作长远考虑,不顾患者感受,“热情服务”这一概念早已抛在脑后。有的诊疗单位以奖金为诱饵,引导医务工作者开大方,多赚钱。结果,患者来了,满载药物而归,包里虽然充实,兜里却干净了。还有的诊疗单位各科室相挂钩,相互推荐患者,利润双赢,结果患者吃了哑巴亏,再也不敢登门,以致“生意”日渐冷清。

4、诊疗设施陈旧

诊疗单位基础设施落后成为患者流失的重要原因。有的单位特别是国营单位,无额外的资金来源,以致无力改善基础设施,更新设备,或有先进设备却无安装空间。结果,患者频频发出质疑,不相信是正规诊疗单位。听说有的单位X线科室到了冬天不得不用电热毯将显影、定影设备包裹住,不然就难以摄片。另外,室温太低导致患者感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目前,硬件不硬是一些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5、机构臃肿问题

单位机构庞大是经济效益不佳的一个方面。表面看来很有气势,机构健全,实则在些部门形同虚设,不出成绩,人员闲置,吃闲饭的占一定比例。当裁员之风盛行时,机构合并,人员缩减,等风气过后,一切又恢复原貌,甚至人员反增。

6、“南郭先生”存在

有的诊疗单位“南郭先生”有之,出人不出力者有之。有的卫生工作者技术不过硬,进修深造却无便利条件,而有个别诊疗单位已成为关系团式的,只接收本院职工子女、亲朋进入,其它人即便学历再高、实力再强也不被接收,不得重用。

7、吃请之风盛行

吃请是一些单位资金消耗的主要方式,据说一般单位一年的招待费就得成千上万元。来了领导要请吃,来了同行也要请吃,来了下属还要请吃,到了最后,连员工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何愁不怨声载道、日渐萧条呢!

8、体制不够健全

如果留心能够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单位过了上班时间还有职工成批涌入,还未等到下班,就有职工已经离开。在工作中,有的职工态度冷淡,行为散漫,患者来诊听不到温暖的语言。试想,哪位患者愿意到没有热情、毫无生机的诊疗单位去就诊呢?对于弱势群体而言,热情服务真的很重要!

9、宣传力度不够

同样是诊疗单位,为什么知名度不同呢?当然,其中技术实力占绝大部分,但宣传的力量也容忽视。然而,在现实中,不乏有的诊疗单位宣传深度、广度远远不够,甚或连最基本的单位牌匾都不被病人所见,这样下去,医疗卫生事业要想长足发展就有难度,更不用说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了。

二、医疗行业遗留的十大问题

1、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收入与支出分析


  公立非盈利性医院 民营盈利性医院
药品收入 成本加成15% 受竞争因素影响,差异不大
医疗服务收入 政府定价 市场定价
检查收入 政府定价 市场定价
土地地价支出 无,政府免地价 无,但门槛高
基建支出 无,政府投入,因此每年没有折旧成本 有,但较少自建,多租赁
租赁支出 无,一般政府自建 有,较常见,有效减少一次性基建投入
大型设备支出 较少,大部分政府投入 有,自行购买
工资支出 有,机动性较小,受事业单位横向比较影响 有,市场定价
医疗用品支出 类同
设施维护支出 类同
税收支出 免税 营业税和所得税,有一定年限减免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收入与支出分析

2、非盈利性的误区

当前,一般人往往将非盈利性等同于公立、公办。这是一个谬误,非盈利性的核心内涵是投资方对利润不能进行分配,只能用于再投入,扩大再生产。如果在非盈利性问题上监管到位,那么大胆放开政府定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就有了很好的保障。假设在放开政府定价初期,医疗服务定价严重偏高,医院获得了超额利润,由于利润不能分配,只能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样必然下期的医疗供给会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比价因素,民间资金也会增加非盈利性或盈利性医院的投入,社会医疗资源总量也会大幅增加,因此,严重偏离的市场价格不可能长久维持,最终将达到供求平衡,市场出清,按照经济学分析,各类市场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市场效率也将最大化。换句话说,此时以损害一方来增加另一方收益,从社会整体看均是次优的选择。

民间资金进入非盈利性医院的高门槛问题突出。从前述支出表可见,最大问题在土地审批可获得性,政府财政只投入公立医院的基建及设备采购,粗略估算,以10亿元建一个三甲标准医院(含基建及设备采购),分20年折旧,每年折旧成本就为5000万元,因此,民间资金筹建非盈利性医院,如果不能获得公立医院的同等待遇,民间资金筹建大型非盈利性医院的可行性基本为零。

3、补供方和补需方

如果供给方价格管制放开,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尽管市场效率提升可以减少许多价格上涨压力,但最终整体医疗价格水平仍然有所上升,此时解决问题办法不是重新走回价格管制老路,需要的是政府财政在投入方面相应对等加大力度,以减缓价格上涨的压力,此时本质上补供方或补需方没有本质区别,如同此次征收燃油税一样,不管征收的对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关键是从投入的公平性、效率性来判断补供方,还是补需方更公平,更有效率。

因此,学术界过于强调补需方或补供方的其中一个,均是有所偏颇的,事实上,如果我国的医院体系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体系,换句话说就是公立医院占少数,民营医院占多数;或者公立医院占多数,但其运营机制受公众制约,不具有国企低效率通病的,则补供方是一种操作成本较低的财政补贴方式。正如此次机构改革没有触动到铁道部的原因类似,并不是因为铁道部市场化运作做得好,而是相比较航空业,做得太差了,所以暂不具备改革条件。同样,目前补供方方案暂时次于补需方,实际上是公立医院体系离市场化运作要求太远了,因此次优选择是补需方更公平,更有效率。

4、医疗公益性的分析

将医疗过程分为诊断、检查、用药,医疗服务分为普通、高端,医疗对象分为高收入、中收入、低收入,医疗阶段分为预防和治疗,病种分为小概率病,如大病、工伤等,和大概率病,如感冒、发热等。

医生诊断重点突出选择的公平性,主任医生、副主任医生、普通医生诊断费有所区别,体现不同的智力回报,但不同收入的病者在选择诊治医生问题上具有公平性,严格实行预约轮候,时间优先原则。

医疗检查、用药,事先按经验判断分别分为高、中、低三种标准服务,假设对应的收费标准为1500、1000、500元,那么政府公益性体现在500元标准的社保支付比例上。同样,医疗服务分为普通、高端服务套餐,假设对应的收费标准为每日100、200元,则政府公益性体现在100元标准的社保支付比例上。

医疗对象如果为政府定义的低收入患者,则可以授权医院经过特别甄别程序后,社保支付标准适当提高。

从现有医学实践看,预防支出是小钱,治疗支出是大钱。换句话说,政府善用财政资源的做法是,预防投入应该占医疗卫生支出的重要比例。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体检,往往只是效益好的单位的一种福利性支出,政府公益性却无所体现。

小概率病种,要发挥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功能。从社会效率看,保险是对付小概率事件的最有效机制安排。政府的公益性投入要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支点。如我市推进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就是一种成功模式,但目前商业的大病、工伤等保险市场的深度、广度均不高,也就是说支点的机制建设大有空间可为。大概率病则是根据政府财力,在起步阶段应实行广覆盖、低保障,并逐渐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特殊人群可以通过严格甄别程序予以适当补助。

5、医疗资源分布问题

物力资源方面。按照住院相对集中,门诊就近分布原则,住院以中心城2家,平湖、布吉、横岗、坪山、大鹏、坪地各1家,床位设置原则上以覆盖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标准进行充分配置,上述医院重点以住院医院标准进行建设,其门诊部分弱化,相应资源向周边门诊医院、社康中心、医生诊所转移。其它基层医院,社康中心、医生诊所则要学习交通行业,争取做到500米范围内全覆盖。

人力资源方面。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如收入比住院医生高20%,继续培训、评职称方面同等情况下优先等等,让最好的全科医生、中医医生在一线工作,专科医生则在住院和门诊医疗机构间进行轮诊。

6、医生管理与激励问题

医生是医疗行业的最宝贵财富,检查和药品业务仅是副业,因此对医生管理与激励问题十分关键。医生的收入、再培训、评职称等福利待遇,应该与医生医术水平、服务态度、工作量直接挂钩,与检查和药品收入基本无关。以一个主任医生月收入20000元计算,25个工作日,每天收入800元,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100元,每个病者平均看病时间10分钟,1小时看6个,每个病者平均成本17元,考虑到其它附加支出,每个病者门诊收费20元。相应的,如果副主任医师月收入15000元,则门诊收费15元;普通医师月收入10000元,则门诊收费10元。换句话说,在上述收费标准下,基本上可以采取相应制度安排,使医生收入与检查和药品无关联,避免目前对医生的负向激励现象,即多开检查,多开高价药等,从而真正建立起对医生的正向激励机制,真正体现医生靠医术吃饭,而不是靠开高价药、开检查单吃饭。

7、非法诊所问题

非法诊所问题是政府倡导公益性医疗服务的悲哀。一般而言,非法诊所服务的均是低收入群体,而这些群体正是政府资源应该重点保障的群体,如果说非法私人诊所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公立医疗机构是以非盈利为目的,那么在私人诊所均可以生存的情况下,非盈利的公立医疗机构却不能存在,取代非法诊所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确认说不过去。

从国外经验看,私人诊所存在是为高端客户提供高端服务而存在的,而不是像大量私人诊所服务于应该由政府服务的低收入群体。

因此,对于非法私人诊所,仅靠加强打击并不是治本之策,需要有效进行疏导,如政府给予一定扶持,将其纳入基层医疗网络进行管理;或者是政府在非法私人诊所存在之处开设正规公立诊所,从现状看,政府仅需给予一定扶持就可以做到自负盈亏,财政负担不会太大。通过上述措施,政府医疗公益性服务目的才是真正体现出来。

8、预约服务问题

以我对国外医疗服务的肤浅认识,除了急性病,一般患者看病均是进行预约。预约可以很好解决患者拖着有病的身躯,拥挤到医院进行长时间轮候的不人性现状,节省了陪护人员的请假时间。同时,根据预约情况,如有些日子外科患者多些,有些日子内科患者多些,这样医院或整个医疗系统可以事先更合理地调配医生资源,以更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服务。事实上,以我国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我区医疗系统建立统一医疗呼叫中心的成本并不高,甚至可以外包给电讯公司的呼叫中心提供相应服务。

为了解决医疗票贩子问题,所有预约方均须提供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当然,每天仍必然安排机动医疗资源,以处理突发事件,及急诊病人等。

9、资源共享问题

大型医疗设备是医生诊断的重要帮手。大型医疗设备一般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即一次性投入较大,但边际使用成本极低。如果说个别大医院可以凭自身业务量满足大型医疗设备经济业务用量,那对一些基层医院、社康中心、医生诊所而言,则是明显规模不经济的,而往往这些医疗机构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体现政府医疗公益性目的的中低收入者,因此,政府资源投入必须关注这一方面,不能让上述医疗机构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只要政府发挥牵头统筹作用,按照一定的服务地理区域,协调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区域大型医疗设备服务中心,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从而有效地为辖区内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好的医生是患者的福音,特别是疑难病患者。从一定地理区域看,不同专科的好医生不应该是某一家医院的私人财产,某一家医院的业务量在某一时段可能并不能满足该医生的工作量,往往可能出现好的专科医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诊断一些病情十分简单的病人。因此,好医生的工作量应该在全区进行优化配置,假设该医生年工作量60%应约属于聘用的医院,则剩余40%工作量应该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统筹。由于疑难病患者的信息有限,而医院管理系统可以有更充分的医生资源信息,因此由医院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调配是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当然医院间可以建立相应的财务结算办法。

10、慈善机构合作问题

从国外经验看,教育和医疗往往是慈善机构捐助的重点领域,许多非盈利性机构的运作资金往往是大部分来自捐助,而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却往往极少听说与慈善机构合作的事宜。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乐善好施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引导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积极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可以有以下做法:

鉴于国内有经验、运作成熟的慈善机构不多,可以考虑引进香港慈善机构为我区医疗卫生系统量身定做具体慈善计划,并进行相应推广、管理等活动。

我区医疗卫生系统自身,首先要解决财务透明化问题,以及对慈善资金使用的全过程信息披露,将慈善人的每一分钱用好用活。其次,政府财政可以有相应资金配套支持,特别是在慈善基金募集的初期,待慈善基金完全走向正轨后逐步退出。

三、中国医疗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国医药企业主要有三大明显短板:一是获取国际市场尤其是规范市场准入的能力不足。二是企业普遍缺乏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化营销能力薄弱,绝大多数企业只做产品,不做市场,没有真正在国外打响自己的品牌。三是在与国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也不尽妥当,经常遭遇尴尬境地。其中,药品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国外企业发生纠纷的多发地带。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总体上表现出全线扩张的上升势头,并释放出卓而不凡的巨大潜力。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药外贸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将会加剧。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必须克服的主要困难与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及相关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仍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显出触底迹象,普遍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在2%~3%之间。据IMS统计,2010年全球医药市场相对表现较好,将增长4%~6%,市场规模将超过8250亿美元;到2013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4%~7%的速度,届时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9750亿美元。

尽管医药行业的预期好于其他行业,但危机带来的影响依然不可低估。各大跨国制药企业为缩减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普遍开始紧缩支出、重组内部机构、调整研发重点、暂缓上马新项目等。受国际市场需求整体萎缩和监管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2010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其中,中成药贸易将会继续出现逆差。一些相关保健品及用于康复和理疗用途的按摩器具产品出口面临的阻力短时间内亦难消除,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欧美、印度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出于维护本国企业利益的考虑,将会对中国制造的医药产品加以限制,出现了更多赞同贸易保护的观点。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重商主义导致的出口盈余损害了全世界的利益,且这种政策是掠夺性的。”国际大气候决定了贸易摩擦将在所难免。而同时,美国等国家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也会继续对我国施压,不排除发生新一轮的币值之争,我国面临的整体贸易环境将会十分复杂与严峻。

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日益紧迫

2008年,我国制药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为5949家,累计销售收入656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企业的销售额仅为1.1亿元人民币。工业百强合计销售收入为2469亿元人民币,百强企业整体集中度为41%,而全球前十大制药企业销售总收入占全球医药市场的比重从1993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45%。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制药公司占据了全美90%的销售份额。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其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5%~20%,而我国制药企业的这一比例不足1%,优秀的企业也很少超过5%。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同时,国内风险投资市场尚未建立,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间环节出现严重断裂。目前,我国医药研发的主体仍然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体,使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产学研贸出现了严重割裂。尽管我国医药制造产业集中度有了较快提高,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企业多、小、散的现状制约了医药创新能力的提高。

此外,在商业流通领域也同样存在集中度低的问题。2009年,我国共有1.3万家医药批发企业,全国医药商业销售总额为4699亿元人民币,前三大批发企业——国药、上海医药、九州通的销售额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占市场销售总额的21%左右,而另外的约1.25万家的销售额加在一起不到700亿元人民币,只占到15%的市场份额,平均每家约为560万元人民币。美国前三大医药批发企业Cardinal,Mckesson和AmerisourceBurgen的销售额就占整个市场销售额的90%,排名前十位的医药批发企业的市场份额就达到96%。我国医药商业领域过多的小企业导致无序竞争严重,服务能力普遍不高,不正当竞争,特别是与医院利益捆绑的暗箱操作十分盛行。

能耗大、污染重和资源浪费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威胁

我国医药产业是环保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大部分化学原料药生产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附加值较低,三废处理、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在我国跃居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国的背后,资源和能源的牺牲成为难以计算的成本。我国的青霉素工业盐年产量为6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0%;维生素C年产量超过3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60%;柠檬酸年产能已达7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65%。甚至许多贫穷国家都不生产的大宗原料药在我国还进行着大规模的生产,产业发展环境并没有由于产值的增加而改善,反而更趋严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中药资源保护相关法规建设滞后,中药材的种植及生产方式较落后,缺乏必要的组织,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种植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引导,致使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处于无序状态之中。一方面,野生药材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部分品种处于濒危的境地,甚至面临灭绝;另一方面,因为盲目种植,导致大量积压,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许多中药材通过初级产品形式,以很低的价格出口。如常用的500种中药材当中,必须予以保护的就达112种,其中濒危10种,稀有38种,渐危46种。一些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银柴胡、肉苁蓉、雪莲、红景天、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由于过度采挖或掠夺式开发,资源量逐年萎缩,已开始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及制药企业的生产。

普遍缺乏国际认证的产品和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

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的界限日益模糊,中外企业之间呈现多方博弈的格局。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当中,我国医药企业主要有三大明显短板:一是获取国际市场尤其是规范市场准入的能力不足。我国大部分化学原料药产品没有取得国际市场进入许可证,制剂产品通过美欧等发达国家cGMP认证的更是少之又少,不足20家。二是企业普遍缺乏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化营销能力薄弱,绝大多数企业只做产品,不做市场,没有真正在国外打响自己的品牌。三是在与国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也不尽妥当,经常遭遇尴尬境地。其中,药品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国外企业产生纠纷的多发地带。我国在1993年1月1日实施的修改版《专利法》中,就对药品化合物实施了专利保护。同时,根据1992年中美签署的《中美知识产权备忘录》,对1986年至1992末在美国、欧盟、日本等40多个国家取得专利的药品发明给予一种追溯性质的行政保护作为弥补,从而为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了重要的法律制度。入世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了明显改善,但与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与对国外专利医药产品进行保护形成反差的是,我国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却寥若晨星。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公报》中,我国化学药物专利申请极少,而且多为工艺或剂型改进的专利,国外申请则占到9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化学合成药物;中药专利申请数量相对较多,但普遍质量不高,即使给予授权,其保护范围也很小;生物药物的专利申请我国虽然占到近一半,但发明的创造性和质量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

总的来看,尽管我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之路充满荆棘与挑战,但前景却会越加光明。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医药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抓住每个机遇,积极开拓,勇于进取,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中国国内市场经过调整与重组,也有望实现良好的运行秩序,释发出更大的商机与潜能,成为国际医药企业特别青睐的巨大市场。中国跻身世界医药强国之林为期不远。

四、医疗行业资产管理面临的难题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卫生经济体制的改革,固定资产占医院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成为医院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常见问题。

现阶段,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1.1帐物不清。医院固定资产品种多,数量大,分布广,不易清查,或清查时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率掌握不清,影响领导决策,造成重置和闲置。

1.2利用率低。一是内部原因,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增加投资用以购置仪器设备,造成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资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隐性流失。二是外部原因,各地医疗市场有限,但在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例如核磁共振一般市级医院都有,可每天就诊人数一般不超过四人。再如一些有着相似功能的医疗设备,提高了数字胃肠使用率,必然降低X光机使用率,提高螺旋CT使用率,必然降低一般CT使用率。

1.3缺乏严谨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机制。近几年来,要求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呼声越来越大,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账面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都是构建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这与真实价值相差甚远。虽然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每月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和维修,但由于修购基金不是按预计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实际损耗而提取的,这与单位实际发生的损耗相脱节,使得维修费居高不下,难以控制。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对策。

2.1摸清家底,建帐立册,定期清查,盘活存量。要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就要建立严格的资产清查制度。清查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帐实相符,帐帐相符,还要对资产的盈亏情况,使用情况,使用效率等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需要更新改造时,哪些可以继续使用,哪些需要淘汰做到心中有数。盘活现有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和闲置。医院要进一步完善“三账一卡”制度,所谓“三账一卡”制度,即总账、一级分类明细账、二级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管理卡(台账)。由固定资产会计做好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分类明细账,对全院固定资产按资产主管科室及资产大类实行金额控制;协助设备和材料采购主管科室建立二级分类明细账,按资产分类、名称、规格分别设置账户,记录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并按资产使用科室进行归类管理;督促各科室护士长或科室负责人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记录本科室领用的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数量等。很多地方医院都实现了医生、护士、药房、收款的连接,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这不仅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而且也有利于使用部门核对和管理本科室的资产,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2.2制度健全。管理的混乱,需要制度上的规范,这就需要医院管理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具体包括:

2.2.1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对一般资产的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大型的仪器设备还要采用采购论证制度。购买前使用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当地医疗市场进行调研,进行本量利测算,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交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要召开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并组织有关方面的医学与工程专家开会讨论,从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杜绝盲目采购。

2.2.2固定资产出入库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责任到人,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专门化管理。保管人员建立固定资产保管帐,要严格出入库单制,财产的增减均应及时反映在出入库单中。对财产的购置、调入,在入库单上登记;对财产的调出、借用、领用,应由医院领导审批,凭出库单领取财物,保管人员根据出入库单及时在保管帐中登记,以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增减变动情况。

2.2.3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制度。日常维护不仅延长了资产的使用寿命,某种程度上等于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费用,降低了成本支出,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医院可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各科的设备管理、使用和保养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误,管理不善的人员按责任制惩罚。同时,设立设备管理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设备管理成效显著,效益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以提高科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维护意识。

2.2.4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制度。对闲置不用或使用效率低的固定资产予以合理的调配,并及时办理调拨和核销手续,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

2.2.5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制度。有的固定资产盘亏是由于使用部门无专人保管,使财产流失或视为废物丢弃。有的盘盈固定资产不入帐,而将盘亏的固定资产入帐,其结果减少了医院的收支结余。发现资产盘盈、盘亏,应及时查明原因,区分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2.2.6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需由使用部门写出书面报告,列出清单,报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经班子会议讨论决定后,上报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批准方可核销。

2.3加强成本核算,正确计算和提取修购基金。

医院应积极推行院科两级成本核算,将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纳入科室成本范围,实行固定资产有偿占用。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维护更新,加强成本费用意识,强化经济核算,保证固定资产及时得到维护、更新。通过成本核算,促进科室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树立起投资要有回报,占用资产要缴费的成本意识,对闲置和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调拨和处理,用经济杠杆调节医院资金的投向,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2.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医院要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为医院资产管理起到“增值保值服务”的作用,防止舞弊,及时堵塞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审计部门不仅要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清查和清理进行监督,还要定期对本单位固定资产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审计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保管不善、账实不符、闲置浪费以及非法侵占等问题。

2.5加强营销,从外部创造条件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保养和疾病的预防控制。目前,各地医疗机构众多,而市场有限,这就要求医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营销,把市场做大,做细,以此来提高资产利用率。比如对一些大的疾病,有时作常规检查是难以发现病源的,这样对有条件的人群可以建议做更全面的检查,如数字胃肠、CT、核磁共振等。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