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热交换器产品概述(钛合金热交换器项目市场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节选)

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发展历程

1、定义

钛合金热交换器顾名思义是使用钛合金材质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heat-exchangeequipment,heatexchanger)又称换热器和换热设备,是使两种流体间进行热量交换而实现加热或冷却等目的的设备。一般是用固体间壁(传热面)将不同温度的流体隔开。也有的使两种流体在器内直接接触而进行热量交换。

根据作用原理钛合金热交换器可分为间壁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和混合式换热器。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冷却器、加热器、冷凝器和汽化器。根据传热面的形状和结构可分为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

2、发展历程

1)热交换器发展史

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2)钛发展史

钛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钛合金因具有比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钛合金材料的重要性,相继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并得到了实际应用。

第一个实用的钛合金是1954年美国研制成功的Ti-6Al-4V合金,由于它的耐热性、强度、塑性、韧性、成形性、可焊性、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均较好,而成为钛合金工业中的王牌合金,该合金使用量已占全部钛合金的75%~85%。其他许多钛合金都可以看做是Ti-6Al-4V合金的改型。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发展航空发动机用的高温钛合金和机体用的结构钛合金,70年代开发出一批耐蚀钛合金,80年代以来,耐蚀钛合金和高强钛合金得到进一步发展。耐热钛合金的使用温度已从50年代的400℃提高到90年代的600~650℃。A2(Ti3Al)和r(TiAl)基合金的出现,使钛在发动机的使用部位正由发动机的冷端(风扇和压气机)向发动机的热端(涡轮)方向推进。结构钛合金向高强、高塑、高强高韧、高模量和高损伤容限方向发展。

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Ti-Ni、Ti-Ni-Fe、Ti-Ni-Nb等形状记忆合金,并在工程上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目前,世界上已研制出的钛合金有数百种,最著名的合金有20~30种,如Ti-6Al-4V、Ti-5Al-2.5Sn、Ti-2Al-2.5Zr、Ti-32Mo、Ti-Mo-Ni、Ti-Pd、SP-700、Ti-6242、Ti-1023、Ti-10-5-3、Ti-1023、BT9、BT20、IMI829、IMI834等。

第二节 产品特点及应用领域分析

1、特点

钛及钛合金是一种新兴的很有前途的金属材料,用钛制作热交换器具有耐腐蚀性好、传热效率高、表面光洁无结垢层、比重小、强度高、设备体积和质量小等特点。钛及钛合金热交换器使用寿命比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换热器长达10倍以上。

2、应用领域

热交换器的应用广泛,在日常生活以及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都有应用。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工艺过程对介质所要求的特定温度,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应用举例: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暖气散热片、汽轮机装置中的凝汽器和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却器等,都是热交换器。在化工生产中换交换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具体就钛合金热交换器而言,钛是海水淡化设备换热器的首选材料钛对氯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是海水淡化设备换热器的首选材料。

第三节 产业链概述

一、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钛合金热交换器产业链简图

1、上游行业

上游原材料行业是钛材行业,它为钛合金热交换器提供所需原材料。上游行业的产品质量会影响到钛合金热交换器的产品品质。

上游行业的产品价格又会影响钛合金热交换器的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影响该行业的利润率和产品价格。例如:当钛材价格上涨时,钛合金热交换器的生产成本提高,为了维持行业利润率不变,厂商会提高价格。但如果市场上产品本身需求量很少或市场竞争很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为了维持已有的市场份额,不能提高价格,就只能被迫接受低的利润率。

2、下游行业

下游行业包括海水淡化业、电力行业、石化行业等等。下游行业形成对钛合金热交换器的购买需求。下游行业通过需求量的变化,影响当前市场的钛合金热交换器价格以及该类产品的未来市场供给。

例如:下游行业由于不景气,对钛合金热交换器需求下降,厂商有降价提高销量的动机。如果预计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厂商会减少对原材料的购买,并在未来减少钛合金热交换器产品的提供量。

二、相关行业简述

1、下游行业

1)海水淡化业

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技术上讲,已经比较成熟,大规模地把海水变成淡水,已经在世界各地出现,并以海湾地区为主。目前主要的海水淡化方法有多级闪蒸(MSF)、反渗透(SWRO)、多效蒸发(MED)和压汽蒸馏(VC)等,而适用于大型海水淡化的方法只有SWRO、MSF和MED,最大的MSF淡化厂规模达30×104m3/d,最大的SWRO淡化厂规模为20×104m3/d。

我国海水淡化的研究起步较早,1958年开始电渗析(ED)的研究,1965年开始反渗透(RO)和蒸馏等的研究。海水淡化事业起步于1958年,50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绩,已逐步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和水处理技术产业。包括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太阳能法等淡化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较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并已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海水淡化工程不但在国内取得发展,而且还有技术输出,如多套装置已出口到印尼、中东、基里巴斯和马尔代夫等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拥有一支3000人以上的专业技术队伍,从事科研与开发的单位100多个,设备生产厂60多家。其中膜法技术所占比重最大,约占90%以上。

随着沿海地区及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海水淡化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加上当地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对海水淡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近年来开始有迅速增长的势头,仅舟山和长岛近年内将逐步建成容量近2000m3/d的几个海水淡化站。大港电厂、大亚湾海水淡化装置建设,以及北方滨海城市如大连、烟台等也在考虑用海水淡化作为城市应急供水。除海水淡化之外,沿海地区(另有华北和西北地区)苦咸水资源也应列在可用水资源之列,由于苦咸水淡化成本低,现已有一定规模,有不断发展扩大的趋势,如沦化集团已建成18000m3/d的高盐度苦咸水淡化厂。

2)电力行业

板式换热器是电厂冷却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按照应用范围的区别划分,分别称为:冷油器、闭式循环水冷却器和烟气加热器等。

受国内投资拉动及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2009年下半年全国经济开始企稳回暖,用电需求亦逐月增加,到年底呈现电力消费需求明显加快的趋势,电力供需基本持平。200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中第一产业947亿千瓦时,第二产业26993亿千瓦时,第三产业3921亿千瓦时,分别增长7.86%、4.15%、12.11%。

2009年1-11月我国电力工业生产情况

2009年电力行业呈现出五大特点:

(1)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降幅收窄。2009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600627,股吧)厂累计平均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527小时,同比降低121小时。

(2)电力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9年,全国电力基本建设投资达到7558.4亿元,同比增长19.93%。其中,电源、电网分别完成投资3711.3亿元和384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1%和32.89%。

(3)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设备容量8970万千瓦。2009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87407万千瓦,同比增长10.23%。

(4)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火电建设继续向着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方向发展,至2009年底,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64.46%;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0台,在建规模2192万千瓦;全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较高规模。

(5)提前完成小火电关停任务。2009年,全国关停小火电2617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6006万千瓦,超过计划目标1006万千瓦,每年节约原煤6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亿吨。

3)石化行业

板式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典型应用为各种油品加热和冷却、脱盐水冷却系统等。目前,国内外各个炼油化工企业的新上装置及新改造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为了实现装置的大型化,就需要解决一些原有关键换热设备占地面积大、重量大、投资大及能耗高的缺点。而目前在石化行业中普遍使用的管壳式换热器已不能满足大型化装置的需要。钛板换热器作为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的一种,具有换热效率高、端部温差小、压降低、节省占地面积、节约工程及设备安装费用、节省装置操作费用等优点,适合炼油、化工等领域大型化生产装置的使用要求。

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共34697家。2009年1-11月份石油和化工行业产品产销率为98.1%,同比提高0.09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较好;投资增速加快,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8782.53亿元,同比增长12.13%;出口首度增长统计显示,11月份石油和化工行业出口交货值为334.95亿元,再创年内新高,同比增长2.2%,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1~11累计,全行业出口交货值为3259.9亿元,同比下降17.7%。

 2005-2009年我国石化行业产值增长情况表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