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第一节 姬菇的简介
姬菇,是独特的平菇种类,隶属于真菌门、 担子菌纲、 伞菌目、 多孔菌科、 多孔菌亚科、 香菇族、 侧耳属,是侧耳属中一种低温型食用菌,学名姬菇,与玉蕈不是一种。姬菇也叫“小平菇”或者叫“侧耳”,它们都同属于菌藻类食品。姬菇是日常食用菌中最普通的一种,姬菇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幼时为青灰色或暗类色,后变成浅灰色或黄褐色,老时黄色;菌柄侧生或偏生,肉质较不老,嫩滑可口,有类似牡蛎的香味。姬菇的栽培技术及行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产业规划)
第二节 姬菇的栽培技术
姬菇属平菇的一个品种,秋冬季栽培,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接种,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入室,11月上旬至11月下旬采摘,一个栽培周期四潮菇,平均成品菇转化率80%,投入产出比1:2.5。
1、品种:常用品种有无孢五号,冀农11号和西德89。
2、播期:姬菇适宜出菇温度10—18℃,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为25—28℃。菌袋内由于发酵热和生长热温度一般比气温高3—7℃。因此秋季气温稳定在18—22℃时为姬菇最佳接种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根据品种不同和市场需求,接种期可适当提前和延后,晚秋接种种可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3、栽培料配方:棉籽皮87.6%,麸皮5%,石膏2%,石灰3%,过磷酸钙2%,尿素0.3%,多菌灵0.1%,每百公斤干料加三十烷醇40毫升,料水比为1:1.4。
4、栽培料制作:将配好的料混匀拌水后,堆成宽1米,高1米,长不限的料堆,然后覆盖塑料膜保温保湿。2—3天堆温可上升至60℃左右,即可翻堆,每天翻一次,共翻2—3次,每次翻堆后,料表面应喷施1000倍高效氯氰菊酯或400倍敌敌畏杀虫。一般发酵4—5天即可散堆降温(晚秋播种堆闷2—3小时),当料温降至30℃左右时即可装袋接种。
5、装袋播种:
(1)栽培袋的制作。用折径22厘米,厚0.03毫米的聚乙烯筒料,裁成48厘米长的料袋。袋上用大号缝衣针扎三排透气孔,每排扎孔9个。透气孔的位置,距袋头100毫米处和袋中间处各1排。装料前用大头针将袋一头别好。
(2)播种。先将无污染的适龄菌种掰成红枣大小备用。接种多采用四层料三层菌(或五层料四层菌)的层接种法。袋两头的培养料厚度1—2厘米,中间料层分布均匀,菌种贴着袋壁。播种量一般占干料重的15—20%。播完种后在中间纵向扎一直径2厘米的透气孔,然后用大头针封口。装料高度一般为30—33厘米,每袋干料1—1.5千克,湿重不低于2.3千克,装料松紧度以手托菌袋有弹性、不松软,不坚挺为宜。
技术要点:
其栽培方法和程序与平菇完全相同,成功栽培的关键在于创造子实体多发生、多分化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①原基分化阶段要尽量制造温差,促使原基大量出现和分化,以实现群体增产。最好温差达到10℃左右。
②原基开始分化,出现钉头状或珊瑚状时,每天要喷雾状水,并适量通风,促幼菇健壮,当幼菇长至2厘米左右长停止温差刺激,空气温度不要超过18℃,以8~15℃最好。在这一温度条件下,2~3天即可采摘。
③要及时采摘,否则菌盖将迅速伸展。
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宁晋县、冀州,四川金堂清江镇的为原种姬菇,其它地区菌盖或偏颇或内部凹陷,是变种,商业价值不大。
姬菇是一种我国少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场上售价4-6元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70%。
食用菌行业生产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农户种植模式,到企业+传统农户种植模式,到目前的工厂化培植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工厂化培植模式将成为行业主流,并将带动该行业的进一步工业化生产,向大规模工厂化培植方向发展。
1 、传统农户种植模式
食用菌行业起始于“手工作坊”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多数以个体农户的形式进行种植。该种模式对于个人而言门槛较低。但由于在种植过程中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限制,且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实现常年生产和品质保证。
2 、企业+ 传统农户种植模式
为解决传统农户种植的技术瓶颈,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逐渐被推广,由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向农户传授配方定制、培育技术等知识,农户则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食用菌产品。该生产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传统农户种植模式下技术水平不高的缺陷,另一方面为企业节省了用地、厂房建设等大额成本投入。然而,自然条件等外在因素仍无法有效解决,且种植规模受制于农户用地,导致产量未能取得突破性增长。
3 、工厂化培植模式
工厂化培植模式是集工业、农业、科学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针对食用菌的生产环境等条件,运用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厂化集中生产管理的方式,不仅解决了食用菌季节性生产等限制因素,为食用菌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也显著提高了食用菌产量和质量。
与传统种植模式的对比
食用菌品种众多,仅我国著名的菌物学家卯晓岚先生在《中国大型高等真菌》一书中描述的就有 2,000 多种。食用菌与绿色作物不同,绿色作物一般都有叶、有芽、有花、有果,而食用菌则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而且食用菌培植上不需要光合作用,可以立体培植。早期的食用菌种植采用“手工作坊”的方式进行人工种植,但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和培植条件不一,生产设施简陋,导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层次不齐。随着技术水平和设备的提高,利用可调节温度的大棚或简易的厂房以及简易的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但在高温季节的抗污染能力较弱。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亦随之产生。食用菌产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起源于欧美国家。二战后,各国以双孢蘑菇为主开始食用菌产业的工厂化发展。工厂化不仅克服了生产技术的难题,亦显著地增加食用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工厂化起步虽然较晚,但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成为双孢蘑菇的主要生产国之一。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75%以上,其总产值在我国种植业中的排名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六位。我国食用菌的培植种类有 70-80 种,形成商品的有 50 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有 20 种以上。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 年中国食用菌产量尚不足 10 万吨,产值不足 1 亿元。依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的《关于印发全国食用菌 2015 年产量、产值和出口统计调查结果的分析》,2015 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经达到 3,476.15 万吨,总产值 2,258.1 亿元,与 2014 年总产量3,270 万吨,总产值 2,258.1 亿元相比,总产量增长 6.3%,总产值增长 11.44%。2001 年至 2015 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10.46%。
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根据数据显示,我国 2015 年出口食用菌 50.7万吨,创汇 29.79 亿美元,比 2014 年的 28.33 亿美元增长 5.2%,但出口量仅占当期全国总产量的 1.46%,可见我国的食用菌供应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后,食用菌出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行业生产规模亟待进一步扩张。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