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第一节 饲草的定义
饲草是指茎叶可作为食草动物饲料的草本植物。饲草再生力强,一年可收割多次,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因此成为饲养家畜的首选。饲草品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高低,需加以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饲草资源发展概况
我国饲草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草场、人工草地、林间草场、饲用作物、农作物秸秆以及农林副产品。天然草地是我国最重要的饲草资源,占地面积约3.9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2%,占世界草地面积的6%~8%,是我国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可利用草地3.31亿公顷。我国草地牧草资源种类繁多,其中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最多,但目前我国草地资源未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与开发,其生产力很低。长期以来由于粗放经营,超载、过牧等不合理利用,草地普遍退化,有的严重沙化,生产力明显下降。我国人工草地面积约为1600万公顷,仅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4%左右,种植的牧草主要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麦、披碱草、草木樨、羊草、黑麦草、象草、无芒雀麦、白三叶、红三叶等。在粮草轮作中种植的饲草作物有玉米、高粱、燕麦、大麦、蚕豆及饲用甜菜等。由于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质较好,产草量比天然草地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饲草供给和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善,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传统的“秸秆+精料”的粗放型饲喂模式已难以为继,近年来频发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更为草食畜牧业的传统饲养方式敲响了警钟。养殖业者和决策部门已经认识到牧草对于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国内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许多大型养殖企业,特别是奶牛养殖场开始注重用苜蓿饲喂奶牛,以提高奶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拉动了苜蓿等主要草产品价格的快速回升,使我国人工草地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牧草产业逐步趋向回升的势头。伴随着人工草场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日益丰富的饲草资源也为农牧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资源,从而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饲草生产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牧草产业逐渐兴起,己经初步形成了集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各环节联接的产业链条。但牧草产业总体规模很小,远远满足不了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年加工5万吨以上的有33家,实际生产加工量只有180多万吨,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6%。据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苜蓿总计75.56万吨,首次突破75万吨大关,同比增长70.89%。进口燕麦草总计4.28万吨,同比增长144.29%。随着进口燕麦草关税下调4%,2014年燕麦草进口量将大幅度增加。2014年国内牧草市场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苜蓿和燕麦草等优质牧草进口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国内苜蓿和燕麦草生产量虽然也逐年增加,但与目前大规模建设的牧场对牧草需求还是有很大差距。从这些数据可看出,目前,我国饲草需求旺盛,然而,作为畜牧养殖业、奶业的上游产业,饲草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三、我国商品草生产状况
目前,我国商品草企业已有233家,生产能力达213万吨。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草大约为400万吨,产品类型包括草捆、草颗粒、草块、草粉及包青贮;商品草生产的重要省份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四川和甘肃;商品草种类包括羊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黑麦草及燕麦、高丹草等。其中以天然草原植被进行直接收获加工的羊草占1/3,人工种植的优质苜蓿草产品占1/3,其余为青贮玉米及黑麦草。目前我国集约化饲养的高产优质奶牛约250万头,而市场流通的草产品仅100万吨左右,平均一头牛的牧草供应量每年仅400kg,这个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并且这其中还不包括约500万头小规模饲养的奶牛用量;据估计,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草应在500万吨以上,这样来看,我国目前的商品草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第三节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天然草场退化严重,生产能力下降
天然草场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猛增以及长期受干旱、风沙、盐碱、鼠虫害自然灾害和超载过牧、滥挖乱建等气候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场生态环境退化沙化,抗灾能力大大减弱,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优牧草种类减少,草地利用性能和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对草原生态造成极大危害,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9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区沙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3.86%,而且正以极高的速率迅速增长。
二、人工草场建植技术单调,产草量不高
近年来,虽然人工草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工草场面积不断增加,但在种植上技术单调、草种单一,中短寿命牧草占相当大的比例,利用年限短,牧草收获时期不适宜,收获方式不先进,收获机械缺乏,收割后不能及时加工转化贮藏,形成大面积草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大量饲草被浪费。另外,在人工草地建设上,基础建设不配套、后期管理不善,缺少必要的灌溉、施肥、疏耙等后期管理措施,导致草地生产力降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三、优质牧草品种短缺,草种和饲草产品缺口巨大
我国地域辽阔、饲草种源丰富。截止2013年,已审定登记饲草及草坪草品种462个,其中育成品种172个,地方品种52个,引进品种142个,野生栽培品种96个,涉及禾本科、豆科等14个科,89个属,168个种,其中禾本科和豆科两科420个品种,占90.9%。但是,从品种数量、品种性能方面看,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距离。目前生产中推广应用的饲草品种大部分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我国不少品种在审定登记后,在生产中并没有发挥作用。我国牧草育种方法较为落后,优异牧草种质资源匮乏,良繁体系不健全,培育出的新品种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丰产性、饲用品质及抗胁迫能力方面,饲草育种工作还有待加强。
四、饲草产业化程度低
一个国家的畜产品人均消费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从长远的观点看,畜产品人均消费量的多少将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饲草、饲料资源的生产和供给。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的饲草产业已取得了很大发展,饲草作为主要的、传统的能量饲料,其生产和供给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农牧民种植的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绝大多数是自产自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较低,饲草饲料种植与企业加工所需脱节,没有形成企业和农牧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农牧民对饲草饲料产品的使用积极性不高,种植牧草的范围较小,规模有限,所种的牧草大多用来饲养牲畜,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牧草产品加工产业,没有有效利用牧草的经济价值和商品化优势。
五、饲草加工技术不高,商品化程度很低
发达国家的饲草商品化、规模化生产是由发达的机械化支撑的。我国在饲草加工技术方面,通过引进消化及自行研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而言,存在产量低、能耗高、质量标准低等问题。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收获、打捆等机械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饲草深加工机械,例如叶蛋白加工设备、茎叶分离设备、颗粒饲料加工设备等国产化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总之,我国的饲草加工技术还十分落后,对饲草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制约。
第四节 饲草的营养价值
牧草品种繁多,加上受土壤、施肥、生长阶段、不同部位以及来源等因素的影响,其营养价值的变异较大,有时同一种类青绿饲料营养价值的差异要超过种间差异。牧草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含水量高
陆生植物的水分约 60%~90%,水生植物可高达90%~95%。由于含水量高,加上粗纤维也不低(以干物质计18%~30%),单位鲜重的营养价值较低,每千克水生植物的消化能仅为 0.10~0.15兆卡,陆生植物在0.30~0.60兆卡之间。
二、蛋白质量多质优
牧草中蛋白质较为丰富。一般新鲜禾本科牧草和叶菜类饲料含粗蛋白质为 1.5%-3.0%,豆科牧草3.2%~4.4%;以干物质计,分别为8%~12%和18%~24%。豆科牧草可满足家畜在任何状态下对蛋白质的营养需要。牧草中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质量较好,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色氨酸的含量较高。牧草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可达80%,而精饲料则为50%~60%。
三、维生素含量丰富
牧草含有各种维生素,是家畜维生素的良好来源。牧草中维生素以胡萝卜素最为丰富,每千克含 50~80毫克。在正常采食情况下,放牧家畜所摄入的胡萝卜素要超过其自身需要量的100倍。其次为B族维生素,维生素c、 E、K含量也不少,如青苜蓿中含硫胺素为1.5毫克/千克,核黄素4.6毫克/千克,烟酸18毫克/千克。但牧草中普遍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B6(吡哆醇)含量也很低。豆科牧草的维生素含量高于禾本科牧草。
四、矿物质的良好来源
牧草含矿物质约为 1.5%~2.5%,其中含钙约0.2%~2%、磷0.2%~0.5%,且钙、磷比例合适,是家畜钙磷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牧草的矿物质含量因饲料品种、土壤条件、施肥情况而异。
五、适口性好、消化率高
牧草多数幼嫩多汁,适口性好;虽以干物质计粗纤维含量较高 (18%~30%),但适时利用的牧草木质化程度很低,且含有各种酶、有机酸,消化率较高。牧草中有机物的消化率:反刍动物为75%~85%,马为50%~60%,猪为40%~50%之间。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