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第一节 银鱼的简介
银鱼科银鱼属多种半透明鱼类的统称。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很少长于15公分(6英寸)。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存分布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银鱼可分为小银鱼和大银鱼,其中大银鱼可长到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长于15公分(6英寸)。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银鱼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其产于长江口,俗称面丈鱼、炮仗鱼、帅鱼、面条鱼、冰鱼、玻璃鱼等。以瓦埠湖银鱼为代表,早在明代时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可行性研究)。
第二节 银鱼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银鱼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在中国东部近海(包括长江流域)和各大水系的河口共分布有世界17种银鱼中的15种,其中特有种6种,例如鄱阳湖鄱阳县境内珠湖部分的珠湖小银鱼,是已知银鱼品种中个体最小的品种,但营养质含量比远比大银鱼要高。银鱼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很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银鱼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和定居能力强。作为典型的r-对策者,银鱼对环境变化敏感且反应迅速,种群消长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种间食性、生长和繁殖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丰富的多样性。然而中国的银鱼天然资源却因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境破碎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持续衰退,各种银鱼的天然资源都不同程度地下降,物种分布范围显著缩小,个别物种渐危。本文在综述中国银鱼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银鱼研究及其物种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呼吁审视银鱼移植增殖的生态效应,加强银鱼的基本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提出中国银鱼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银鱼是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鱼,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习性。分布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尤以安徽寿县瓦埠湖,霍邱县城西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安徽明光市的女山湖,安徽宿松县下仓的大官湖,四川雷波县的马湖乃至长江口的上海崇明等地为多。我国的太湖、西湖、马湖是三大银鱼盛产湖。少数种类分布到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库页岛地区。2012年北方各渔业部门加大对银鱼的重视,采取措施从太湖引进银鱼。如北方河北各大水库和大型湖泊均有,其中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岳城水库,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龙虎泡、连环湖等均有优质银鱼。南方银鱼则以鄱阳湖珠湖野生银鱼为代表,继续保持野生收采。特别是近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珠湖水域整体划入公园保护区,银鱼无序收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珠湖银鱼的质量有了更好的保证。
第三节 银鱼的繁殖技术
银鱼是中国名贵水产品之一,被视为席上珍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水产科研部门在研究大水面养殖银鱼成功的基础上,又探索出银鱼池塘养殖技术。
池塘条件
选择老口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单池面0.2公顷-0.3公顷(1公顷即15亩),套养池面0.3公顷-0.6公顷,池深2米以上,底泥厚0.2米,池周有适量水草。
注意:勿与动物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混养。
种苗培育
1.准备种苗放养池。将饲养家鱼的肥水池拉网,适当翻动底泥表层后,将此池水灌入经清淤除害后的放养池中。
养殖银鱼
因银鱼开食时气温低,池塘水质难于培育,尤其是轮虫密度低,使用家鱼池肥水,并输入轮虫休眠卵呆迅速提高放养池饵料密度。此项工作应在放养前两周完成,放养前池水深0.6米。2、种苗来源。首次饲养所需的种苗,可在天然水域中采集成熟亲体,现场进行了人工受精成熟亲体,现场进行了人工授精而获得受精卵(鱼种场有受精卵出售)。受精卵可在室内静水孵化,在当水温保持在4℃-6℃时,30天-40天出膜,孵化率较高,放养效果较好。2月底以后出膜,较容易获得开食饵料,有利于提高幼苗成活率。
3.放养方法。在卵胚胎期放养效果比鱼苗好,出膜前1周放入池中孵化。每667平方米(1亩)放2万粒受精卵,9月-10月可捕获大银鱼30公斤。如放养量太大,会造成仔幼苗饵料不足。池水深以1米-1.5米为宜。
4.培育技术。仔鱼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食。孵出10天开食,开食后3天,若无饵料便会死亡,因此放养池要提前施足肥,保证开食时有足够的饵料。培育饵料施用充分发酵的粪肥,并适当施用石灰水,经10天-15天,水争转浓,轮虫就能达到相当密度。银鱼幼鱼期可勤施肥,施肥量根据水色和水温控制,尽量使池水透明度达到40厘米以上,水深保持2米。
成鱼养殖
1.供给充足饵料。成鱼期(全长40毫米以上)摄食量大,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必须勤施肥以维持浮游生物的密度施肥时应施腐熟发酵肥,也可少量泼洒豆浆,每天每667平方米水面用250-500克黄豆,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掌握。
2.严防浮头。银鱼对溶氧量要求比普通鱼类高,混养时总是首先浮头。水温20℃时,就出现浮头,如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即可能发生大批死亡。预防浮头方法是减少施肥量,不使饵料生物过量繁殖。如水过肥,应尽快更换新鲜水,必要时可使用增氧机或增氧剂增氧。
3.注意食性转化。银鱼食性有一个转化期,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逐步向肉食性转化。发现体长接近80毫米的银鱼肠管内有鱼、虾时,说明食性正在转化,应及时引入小型鱼虾,并保持一定的密度,以促进大银鱼生长。长江流域5月间可引入适理抱卵青虾,孵出的仔虾正好供大银鱼转食期食用。
4.防止高温。高温季节应使池水保持在深2.5米以上,必要时采用遮荫措施,以防止高温危害。
人工孵化技术
银鱼是名贵的小型经济鱼类,适合在较大水域生长,近几年北方的大中型水库养殖不少。它冬季产卵,适宜水温为0℃~8℃。其人工孵化技术如下:
准备工作
准备50毫升、200毫升量杯各2个,200毫升、500毫升量筒各3个,滴定管、吸球各5个,镊子、剪刀各5把,温度计2支,托盘4个,天平1台,孔雀石绿50克,食盐20千克。140厘米×20厘米受精袋若干,材料用6丝聚乙烯薄膜。建造规模为1.2米×2米×0.2米孵化池若干个,用砖砌成,然后铺上聚乙烯薄膜,用浓度为15%的食盐水消毒。
捕捞亲鱼
银鱼在北方地区一般12月中下旬性成熟,当成熟个体达到30%时开始人工受精。捕捞亲鱼,用网目1.8厘米~2.2厘米的刺网。捕捞区域一般在水深2米左右,底质为沙砾的地方。
人工授精
(1)亲鱼雌雄鉴别。
雌鱼,透过其透明的腹部可见成熟的卵粒排列于腹腔。腹部膨大,轻按腹部,卵粒外流。雄性鳍条较粗大,精巢只有一个且较小,近泄殖腔处有白色输精管。成熟好的雄性,心脏处呈红色。
(2)人工授精。
用干毛巾将亲鱼擦干,放入托盘。取受精袋,折成筒状,用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受精袋,然后取雌鱼,拎起头部,右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合拢,拇指轻按雌鱼腹部,把卵挤入受精袋。再用右手倒拿雄鱼,鱼头指向手臂,臀鳍离开鱼卵1厘米,将精液挤出,把雄鱼体放在鱼卵上。在受精袋中加入30毫升0.7%生理盐水,抓住袋口上下摇动使其充分混合。将受精袋充满空气,再用橡皮筋扎好口,静放30分钟。然后取出受精袋内的雄鱼,再加入过滤后的河水100毫升,静置等待放入孵化池。
孵化管理
(1)在孵化池内加入过滤后的水至水深5厘米~7厘米,剔除受精袋中不成熟的卵块和杂质,然后把受精卵放入孵化池内,密度为50万粒/平方米。
(2)每天早晨用吸管剔除未受精的死卵。
(3)每天换过滤后的水1/2~1/3,水温差不超过1℃。
(4)两天后,用浓度为0.1×10—6的孔雀石绿药浴鱼卵半小时。未受精卵泛白漂浮上层,受精卵下沉快,透明晶亮,在下层。一般6天~8天完成孵化。
第四节 银鱼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银鱼产业的发展及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1、产量波动幅度大
银鱼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渔获群体的年龄为7-10月龄。性成熟个体在初次生殖之后即全部死亡。在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容易产生大幅度变化,出现鱼产量的波动。银鱼科的鱼类为世代离散型增长(亲代与子代之间没有重叠)。属于典型的r-对策者。它以提高繁殖力为主要目标,产生大量的后代,以“量”取胜。在拓殖到新生境时优势明显。在环境条件适合时,能很快扩大种群,形成“暴发”产量。但种群消长快,产量波动大。一些水库、湖泊移植银鱼以后,一般在2-3年即出现暴发性产量。在随后的2-3年内产量基本稳定,尔后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没有产量。在不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产量维持稳定一般不超过5年。内蒙的岱海移植银鱼历经9年,1995年产大银鱼294吨,而1996年大银鱼突然消失,没有产量,后又大量引进受精卵进行投放,2000年又突然达到500吨,2001年至今一直形不成产量。
银鱼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如水库、湖泊的进出水量引起的水位变动、水温变化、气象等环境条件,对水库银鱼种群数量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溶氧变化、污染物的感受,比其它鱼类高出许多。水体受到污染、溶氧低于5mg/l时,银鱼即会死亡。银鱼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不失为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生态关系的良好指示物种。
2、银鱼基础研究不够
我国银鱼研究工作始终带有明显的经济导向性,与生产实践结合得紧密。对银鱼种群生态、遗传等基础研究则进行得较少,未能系统把握银鱼资源动态变化的规律。近年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始应用于银鱼的研究,如寡齿新银鱼的同工酶与幼态持续关系的研究、银鱼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标记分析、长江流域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分子生态学的研究、不同地域大银鱼分子生态学的研究;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5个乔氏新银鱼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5个地理种群内个体间和流域内种群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鄱阳湖、太湖及洪泽湖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分析了从太湖移植到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南等地的大银鱼样本10余份,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银鱼存在着丰富的种内和种间遗传分化,所提供的银鱼遗传变异情况,为银鱼资源的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这些只是近几年进行的,利用这些理论指导银鱼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3、对种质资源出现的异常变化应对不足
在正常情况下,同一水库,在相同的捕捞季节,达到捕捞规格的银鱼,其个体无论是体长、体重相差不大,鱼体晶莹透明,基本上处于同一商品规格。银鱼移植到水库以后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个体差异大、繁殖期性比失调、品质降低、鱼体变软,体色变黄,缺少应有的弹性。特别是大银鱼个体大的达到20cm以上,而小的在8cm以下,甚至多数达不到商品规格,直接影响商品鱼质量。银鱼在性成熟前,性比接近于1:1。在繁殖季节,无论是产卵早期还是产卵后期,雌雄比例失调的情形出现,给人工采卵、人工授精带来很大困难。上述情况的出现,预示着水库银鱼资源存在着潜伏危机。其原因是银鱼移植后,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水域,生态环境异质性、种质异质性变小,种群遗传性状发生了变化,又缺少应对机制,导致种质优良性状衰减,造成产量减少,品质降低。
4、公众缺乏对银鱼的认知
早在明代时,银鱼与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被当作贡品供皇室享用。对广大群众而言,更是老幼皆宜的水产珍品,其保健和食疗作用古籍早有记载。过去由于产量少及产地的局限,少被人知。也有把它作为外来物种对待,说其影响水质,污染水体。由于银鱼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国际市场银鱼行情对国内的价格影响很大,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第四节 银鱼产业的发展前景
1、拓宽出口渠道
近两年来,银鱼的出口业务有了可喜增长。而国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银鱼分会积极与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客商进行沟通,并与他们共同考察产地、加工厂、商品检验的各个环节。宣传生长于大水面良好水域环境中的银鱼是健康、生态的有机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使银鱼出口业务保持了稳中有增,订单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10%,出口额增加了5%,价格上升了5-10%。全年出口量超过6000吨以上。
2、积极扩大国内市场
银鱼是我国特色、优质水产品,但消费群体并不广泛。其销量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云南等省及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象北京、东北地区还没有形成消费群体,要积极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山东临沂市举办银鱼菜肴烹饪大赛,将获奖菜肴印成精美的图册,进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要在传统的冷冻银鱼及干品的基础上,开展深加工研发新产品,如休闲方便银鱼食品、保健品、美容化装品等,以提高银鱼产品附加值,把银鱼产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