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第一节 预混合饲料的定义
指由一种或多种的添加剂原料(或单体)与载体(carrier)或稀释剂(diluent,thiner)搅拌均匀的混合物,又称添加剂预混料或预混料,目的是有利于微量的原料均匀分散于大量的配合饲料中。预混合饲料不能直接饲喂动物.预混合饲料可视为配合饲料的核心,因其含有的微量活性组分常是配合饲料饲用效果的决定因素(可研报告)。
第二节 预混合饲料的生产技术
一、防止和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保证预混料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选择稳定性好的原料,在维生素方面,宜选择经过稳定化处理的原料;使用硫酸盐微量元素,应尽量减少其结晶水,或改用氧化物,也可选用有机微量元素;控制氯化胆碱的用量,因其吸水性强,对维生素有破坏作用;维生素应超量添加,尤其贮存时间超过3个月时;应加入质量好的抗氧化剂、防结块剂和防霉剂等。
二、微量组分的稳定性:在正常的贮存和使用条件下,预混料中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组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但当水分含量高时,其稳定性差,损失率大,应严格控制预混料的含水量,最好不超过5%。
三、氨基酸添加问题:许多试验证实,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可提高产奶量和经济效益,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可由奶牛场自行添加。
四、计量与混合:对于微量成分的计量,应选用电子秤,精确到0.01克,大量原料可使用磅秤。混合机多种多样,普通立式混合机由于其上料速度慢,容易产生自动分离、卸料速度慢等的缺点,最好使用卧式双螺带混合机或锥形混合机等。
五、包装与贮存:预混料包装袋大多用三合一纸袋,其优点是防水、避光、不漏料和不易损坏。一般20~25公斤/袋。由于预混料中含多种活性微量成分,其相互作用机会增加,贮存过程中应注意防潮。
第三节 国内预混合饲料的现状
中国的饲料工业起步于70年代末,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但回顾这一发展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对全价饲料的作用及其普及率比较重视,而对预混料浓缩料在我国饲料工业中的作用却是大大的估计不足。国家经委《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规划》(试行草案),以及后来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的《1996-202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对2000年配合饲料、浓缩料预混料的规划分别为1亿-1亿2千万吨、300万吨与90-100万吨,2010年三者的量分别为1.3-1.5亿吨、500万吨和200万吨,2020年三者的量分别为1.7-1.8亿吨、1000万吨和500万吨。但发展的结果是1997年的预混料浓缩料的实际产量已分别达到700万吨与125万吨的水平,1998年分别达到887万吨与138万吨,1999年则分别达到1000万吨和160万吨,同比年增长幅度均超过10%,对比上述规划可以看出,浓缩料与预混料分别提前20年、6年完成了“计划”。而配合饲料1997-1999年的产量分别为5474万吨、5573万吨和5600万吨,年均增长幅度小于1%,并未达到预计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饲料 结构的现状及预混料浓缩料在饲料工业中的位置。
第四节 国内预混合饲料的发展趋势
从数量来看,中国预混合饲料及浓缩料将继续稳步增长。预混合饲料是配合饲料生产的核心,它不仅在配方设计中体现出相当的技术含量,而且在混合、计量、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以规模小为特点的中国饲料企业而言,商品性预混合饲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市场,特别是高浓度分类预混合饲料。1997年统计,中国配合饲料厂共有11868个,其中时产1吨的企业为10301个,时产5吨以上的企业为1567个,因此总的来说规模太小。对于这些时产1吨的小企业,无论从技术力量出发,还是从综合效益考虑,采用商品性预混合饲料都较为经济有效。对于浓缩料而言,中国的养殖业规模小且分散、交通运输不便、劳动力较多、粮食收购退出保护价等因素是其不断发展的客观原因。有了浓缩料,养殖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生产的饲料粮、加工的饼粕或就近从集市上购买原料生产出品质较好的全价饲料,而且可以减少饲料粮的运输费用,充分利用富裕劳动力,因此节省了养殖户的饲料费用,减少了饲料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近年来饲料添加剂的国产化与降价,预混料厂的发展及其竞争与利润的降低使得预混料的使用与普及也有了条件。
从质量来看,中国预混合饲料在配方及加工技术上有能力生产出高品质的预混合饲料和浓缩料,关键是加强管理,增强社会责任性。特别是在添加剂使用方面应加强监督管理,使使用更规范。在药物使用中应严格遵循安全、方便、经济、有效的原则,注意抗药性和药物残留,注意停药期,严禁药物的滥用。尽量使用低残留、低抗药性药物,使预混合饲料和浓缩料在品质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产品结构看,基础预混合饲料和浓缩饲料包含了全价饲料中绝大部分关键性的组份,很适合我国农村养殖业面广量大又分散的实际情况,这类预混料生产的发展潜力很大,前景极其广阔。但1%复合预混料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的缺点与问题首先在于其通用性与适应性很差,因为它包括的组份太多,特别是其配方的组成中的氨基酸含量随着不同畜种、阶段甚至基础原料的组成均要作较大变动,这就决定了它的专一性很强;其次,它的稳定性因受到微量元素、氯化胆碱与维生素的相互作用而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商品性预混料,1%浓度的复合预混料基本上是一种普及型与粗放型的预混料。这类预混料的发展趋势是:(1)作为大型配合饲料厂的厂内二次预混料,生产与基础料直接匹配的系列与品种,或者作为供应集团内部各分厂使用的预混料是非常合适的。(2)作为专门的商品预混料生产时,必须针对地区特点及用户需求,增加必要的系列品种,提出配套的参考配方与使用方法,并配备强有力的技术服务队伍,以指导基础料的生产。(3)调整复合预混料的组分与浓度,将匹配要求很高的氨基酸或药物等留给用户添加(如生产0.5%的以微量元素与维生素为主的复合预混料),或者将钙、磷、食盐等均包括在内,生产3-6%的复合预混料,这样对养殖户可减少使用的品种,对饲料厂,则可以直接入仓,用配料秤进行配料,克服高浓度预混料对计量混合设备的特殊要求。
从地区变化看,加入WTO后,进口畜产品低价格的冲击,使中国产粮基地的养殖业面临非常大的竞争压力,可能使传统使用浓缩料的养殖场转向使用高浓度的1-5%预混料,农民使用浓缩料养殖的竞争力减弱,逐步向规模养殖化发展。进口粮食的开放,使广东等南方地区有了更大发展机会,也可能使广东的养殖业主要采用全价饲料向预混料、全价饲料共存。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