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第一节 蒸馏酒的简介
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和中国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大多是度数较高的烈性酒。制作过程为先经过酿造,后进行蒸馏后冷却,最终得到高度数的酒精溶液饮品(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 蒸馏酒的工艺技术
蒸馏酒的发酵工艺脱胎于黄酒发酵工艺。但由于蒸馏酒本身的特点,也形成了独特的发酵工艺技术。
(1)与黄酒类似的米烧酒发酵工艺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简单地记载了当时蒸馏酒的生产方法,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与黄酒类似的发酵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道蒸馏工艺。该书记载:"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简言之,就是用黄酒发酵常用的一些原料,在酒瓮中发酵7天,然后用甑蒸馏。所以说,这是类似于黄酒的发酵工艺。
明末清初写成的《沈氏农书》中记载了一例大麦烧酒方法,从中可知当时南方的烧酒酿造法类似于黄酒的酿造方法。发酵是在陶缸中进行,采用固态发酵。发酵时间为七天,最后增加了一道蒸馏工艺。 南方的米烧酒,如著名的桂林三花酒,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仍基本上采用上述方式,前期是固态,主要进行扩大培菌与糖化过程,下缸约1天后,加水进行半液态发酵。发酵时间约为七天,其工艺流程为: 水药小曲粉 ↓↓ 大米→淋→蒸煮→摊冷→加曲拌料→下缸→加水,发酵→蒸馏→陈酿→包装
现在称之为"清渣法"的酿造工艺直接继承了以上工艺,稍有不同的是采用二次发酵,即第一次将发酵成熟的酒醅从缸中挖出,不加新粮,只加少许清蒸辅料,单独蒸酒,蒸馏后的酒糟经冷却,加曲后入缸再次发酵,发酵28天左右,再出缸蒸馏,酒糟作饲料用。发酵容器仍是陶缸。在清代,汾酒可能就是采用这种工艺,汾酒成为清代时期烧酒的姣姣者之一。
(2)混蒸续渣法发酵工艺
续渣法可视为循环发酵法,此法的特点是酒醅或酒糟经过蒸馏后,一部分仍入窖(或瓮)发酵,同时加入一定数量的新料和酒曲;还有一部分则丢弃不用。初始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可能是节约粮食,同时反复发酵的酒质量也较好。
续渣法则是后来才形成的。但续渣法起源于何时,也至今未有定论。前面所提到的四川宜宾地区的杂粮酒秘方中,最后一句是"糟糠拌料天锅蒸"。这句话明确表明当时采用了酒糟,糠和原料三部分混合后进行蒸馏和蒸煮。这是典型的混蒸混烧的续渣法。采用续渣法的主要优点是原料经过多次发酵,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经过多次发酵,也有利于积累酒香物质。在蒸馏的同时,又对原料加以蒸煮,可把新鲜原料中的香气成分带入酒中。加和谷糠作填充剂,可使酒醅保持疏松,有利于蒸汽流通,在发酵时,谷糠也起到了稀释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浆水的作用。加入谷糠作填充剂的作法起码在明末清初就采用了,最早的文字记载见《沈氏农书》。在《调鼎集》记载的"糟烧"生产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第三节 蒸馏酒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蒸馏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对于蒸馏酒的需求也更加丰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蒸馏酒产量仅为10.8万吨,到了1987年已达到143.74万吨,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近15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大大刺激了我国蒸馏酒行业的发展,在此期间蒸馏酒产量一直上升,到1966年到达顶峰801.33万吨,随后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及蒸馏酒替代产品的发展,蒸馏酒产量逐年下降,到2004年降到了近期的最低点303万吨,比1996年的历史顶峰值下降了62%。
随后的十年间蒸馏酒产量稳步增长,蒸馏酒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12年底我国的蒸馏酒产量达到1153万吨,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在蒸馏酒行业企业结构组成方面,2011年我国蒸馏酒规模以上企业中大型企业30家,中型企业155家,小型企业1048家,分别占比2.43%、12.57、85%。行业内企业规模发展不均衡以及市场集中度低等问题突出。但随着我国扶持名优蒸馏酒产品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蒸馏酒行业势必出现大中型优质企业扩张,小型低劣企业淘汰的局面。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我国蒸馏酒行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2003年到2012年,是蒸馏酒产业公认的黄金十年,在高端消费的带动下,全行业的产销也随之不断攀升。数据显示,蒸馏酒行业2012年产量1153万千升,销售收入近4500亿元;与2003年相比,产量增长2.5倍,销售收入增长7.4倍;十年来蒸馏酒产量和销售收入分别保持了13%和23%的年平均增长率。十年的黄金时期,蒸馏酒企业营收也是一幅高歌猛进的景象。数据统计,2003年至2012年,蒸馏酒行业13家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为3960.69亿元,增速呈逐年递增之势,2011年达到最高峰,为45.97%。2011年、2012年行业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0.16%和54.51%。
不过,从2012年开始,政策因素与产业周期发展因素叠加,让蒸馏酒业进入漫长的调整期。2012年3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禁止用公款高档酒等。“三公消费”被限俨如蒸馏酒业的一场大挑战,加上2012下半年,塑化剂事件的影响,蒸馏酒业步入寒冬期,挥别过去的“黄金十年”。
2013年开始,蒸馏酒业超高增长态势已不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蒸馏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量1226.20万吨,同比增长7.05%,但增速明显下降。今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酒业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酿酒行业业绩下滑的局面仍在继续。2014年亏损的规模以上酿酒企业比上年新增51家至327家,亏损面超过12%。具体到蒸馏酒行业,2014年1498家规模以上蒸馏酒企业,累计实现利税1224.54亿元,其中利润698.7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5亿元和100.8亿元。蒸馏酒行业亏损企业117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9家,累计亏损13.3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0.23%。
第四节 蒸馏酒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蒸馏酒行业整体集中度显著偏低。除了中国蒸馏酒市场的集中度偏低之外,中国蒸馏酒消费的区域特征也比较明显,蒸馏酒单一品牌全国化难度较大,未来,蒸馏酒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蒸馏酒企业的分化态势也将继续。拥有较强品牌和渠道竞争优势的名酒企业更能把握住机会,在行业深度调整、挤压式竞争阶段迅速企稳,提升市场份额。
产业政策有利于优质蒸馏酒企业的发展
为了蒸馏酒行业的规范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从生产环节和市场流通体系环节,确保了生产准入和流通规范运行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这使得政府能够实现依法整顿和净化酒类市场, 依法促进酒类产品以更优异的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依法打击粗制滥造、存在质量隐患的劣质蒸馏酒产品,抑制不规范的小型蒸馏酒企业的生存空间。 这是优质蒸馏酒生产企业发展较为有利的因素,未来优质蒸馏酒企业可通过不断的调整战略,把握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发展带来的机会,实现进一步发展壮大。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