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青稞栽培技术及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立项报告

第一节 青稞的定义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立项报告)

第二节 青稞的市场发展

1 独特的资源优势

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生态区相比,青稞具有更强的适应不良环境与抗逆生存能力。同时,因为长期在不同区域种植,各区域都形成了大量适应本产区生态条件的青稞品种和资源类型,发展潜力和选择范围都很大。青稞是典型的高蛋白质、低脂肪、多纤维、多维生素、多矿质元素作物,青稞不仅是传统食疗作物,也是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的极好来源和理想的保健粮食作物。

2 突出的生产优势

一是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增产潜力大。二是技术进步、良种储备充足。以现代科技为主导的青稞生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核心农区良种化率高达80%以上。不同时期的康青系列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青稞产量增产显著。三是政策鼓励支持,周边形势有利。

3 食品安全优势

一是长期的民族信教习惯,群众一直抵制农药、化肥及诸多工业生活品的使用,也使实际污染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二是区域客观上长期封闭,与其他地区交流较少,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广普及程度低,化肥、农膜、农药等用量少,造成污染的可能小。

4 广阔的市场优势

一是青稞食品主体消费群体会随消费需求变化而持续扩大。二是青稞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开发价值;青稞中的一些提取成分,经临床医学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的保健和医疗作用,标志着青稞有更大的产业化加工价值;青稞是发酵工业的主要原料,在加工青稞酒、青稞啤酒、青稞干红、燃料酒精等方面都是主要原料,这充分说明青稞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三是青稞生长在雪域高原,在这块净土上生产出的农产品可谓是无争议的“绿色食品”,这为青稞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三节 青稞栽培技术

青稞栽培技术主要从整地、施肥、备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六方面叙述。

整地

青稞的整地因种植制度、土壤、天气等因素而不同。干旱地应在休闲期及时降水保墒,洋芋、玉米等秋收作物作为冬青稞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深耕20~25厘米。整地时要做到“齐、平、松、碎、净、墒”。播种前整地有益于提高播种质量,结合整地重施底肥是提高青稞产量的重要措施。

施足底肥

施肥原则一般为“重施基肥、用好种肥、早施苗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将全部有机肥和80%左右的氮肥及少量的磷肥用作种肥外,在梨地前全部施入土壤中。还应根据当地土壤供肥能力、产量指标等确定适宜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

备种

要达到高产,就要有优良的种子,良种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品质好;二是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三是品种要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和土壤条件;四是对当地病虫草害等自然灾荒有较大的抗御能力。

春播

适期早播,播期,半农半牧区(海拔2600~3000米)要求在3月中旬播种,草地牧区(海拔3000~3400米)4月上旬播种。冬青稞在10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依品种类型、不同地区、种植方式等而定,一般分蘖力强的、成穗率高的品种应少播,分蘖力弱的、成穗率低的品种应多播,撒播比条播的播种量大,一般亩用种量15~17.5公斤,一般为30万粒/亩,条播、行距以20~22cm为宜,播前粉采用15%粉锈灵拌种(亩用50~80克),防治黑穗病和预防青稞各种锈病,化防野燕麦。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作底肥,过磷酸钙15公斤,尿素5公斤作种肥。要求在撒种时尽量将种子撒在沟内,种子覆土深度为2~3厘米,最深不能超过5厘米。

田间管理

青稞出苗后要一定及时查苗补苗,疏密补缺,破除板结,达到匀苗、全苗,为壮苗奠定基础。人工和化学除草是保证青稞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除草除人工除草外,多用化学除草方法,其中2,4-D丁酯应用最广。一般在青稞3~4叶期结合中耕除草,化学防除田间阔叶杂草,青稞拔节期以前,亩喷洒2,4-D丁酯60~80ml。同时注意防病治虫,灌水和追肥是保证青稞生长代谢的营养及水分的需求。苗期适时灌水可促进青稞的穗分化,形成大穗,在抽穗开花及灌浆期灌水,可促进青稞籽粒饱满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视其苗情酌情追施化肥,追肥以氮肥(尿素)为主,最好结合灌水进行。在青稞2叶1心亩追施尿素4~5公斤,抽穗前期亩施尿素3~4公斤。

收藏与贮藏

青稞在腊熟后及时收获,收获不及时会影响产量,并且影响青稞的储藏品质。青稞在黄熟期收获最好,也就是植株和穗子全黄,含水量小于20%~22%时收获、脱粒,籽粒不受损伤。收获后及时凉晒,防止混杂,并分筛去杂,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0%~12%,以利于种子安全贮藏。

第四节 青稞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基础薄弱,良种推广速度慢,综合技术覆盖率低

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生产品种更换周期长,新品种推广慢,老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没有完备的种子繁育加工体系,统一供种率低,全州良种化率低;现代植保技术措施未得到全面应用,在青稞生产管理中不防病、不治虫、不除草、不施肥的情况依然存在。

2、服务流通体系不健全,种青稞比较效益低

自给性生产观念、自然与交通条件阻隔和青稞自身的区域性消费特征使整个区域的青稞流通贸易处于一种原始无序状态,导致生产积压与需求短缺并存、贸易流通不畅。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单产与价格低,经济效益差,种青稞比较效益低,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3、良种与良法不配套

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青稞生产耕作粗放,栽培技术水平相对很低,管理粗放,投入较少,先进的栽培技术难于推广,使其生产水平不高,产出率低。即使有了良种,良法也不易配套,从而限制了新品种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

4、加工技术落后

糌粑、青稞酒等青稞传统食品主要通过分散的手工作坊生产,很难批量走向区外市场,更谈不上产业化经营。青稞加工总体现状是新产品档次低、老产品不对路,有产能无原料,有原料没产能,而以加工促外消难度较大,导致比较效益低。

对策如下:

1 加快发展青稞生产的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快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青稞市场竞争力、促使青稞由自给性生产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为基本目标;以全面提高藏区青稞生产能力,实现藏区青稞供求的区域平衡和总量平衡为出发点;以推动青稞流通体制建设、农田基本生产条件、良种繁育体系、科研服务体系为突破口。因地制宜,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在保证自给的同时,逐步提高精深加工和外向型消费比重。

2 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实现科学研究超前化

强化青稞基础理论研究,配置先进的基础研究设施,倡导国家投资筹建青藏高原青稞研究中心,从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的高度对青稞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为育种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理论基础。

3 建立和加强基地建设

建立和加强青稞基地建设,加强横向联合,做到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建立青稞原种、良种、专用青稞及产、供、销服务体系完备的青稞生产基地,建立一个种子的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环节共同发展、有机联系的产业化体系。

4 加速成果转化

加快青稞良种选育工作步伐,选育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加强良种良法组装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强青稞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健全服务体系,形成推广网络。开展青稞综合加工利用的研究,扩大青稞综合加工利用领域。重视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5 重视青稞加工工艺

重视青稞加工工艺,开发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如青稞饼干、青稞茶、青稞降脂胶囊等新产品,以提高青稞的经济价值。

6 加强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疏通产销渠道,拓宽流通渠道,建立、健全青稞生产的农、工、贸市场体系,实行产、购、销、加工一体化服务。积极吸引资金和人才,围绕青稞产业开发,建设抓特色、创名牌的龙头企业;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生产和销售。

7 着眼长远,建立预警机制

建立青稞生产预警机制系统,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生产情况进行合理调度;建立生产预警机制还有利于青稞的生产、科研、产业化发展。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