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棉纱的概念
棉纱是棉纤维经纺纱工艺加工而成的纱,经合股加工后称为棉线。 根据纺纱的不同工艺,可分为普梳纱和精梳纱。 (1)普梳纱:是用棉纤维经普通纺纱系统纺成的纱。 (2)精梳纱:是用棉纤维经精梳纺纱系统纺成的纱。 精梳纱选用优质原料,成纱中纤维伸直平行、结杂少、光泽好、条干匀、强力高,这类棉纱多用于织造高档织物。(立项报告)
第二节 棉纱产量情况
2016年全球棉纱单边贸易量约330万吨。其中,中国棉纱进口量占比约50%,印度棉纱出口量占比约40%。
从单价看,中国出口棉纱价格相对较高,反映出产品档次偏高;中国进口棉纱价格相对较低,反映出产品档次偏低。中国进口中低档棉纱产品,出口中高档棉纱产品,与中国纺织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格局相适应。
从贸易流向看,中国是棉纱进口大国,2016年占全球棉纱进口总额的比重约51%。印度是棉纱出口大国,2015年占全球棉纱出口总额的比重约31%,其次分别是巴基斯坦、越南和美国。
棉纱的生产和消费地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棉纱产地包括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和湖北等地,而其主要消费地包括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广东等地。我国棉纱产量每年在600-700万吨,近几年基本在650万吨以下,其中山东、河南、江苏的棉纱产量占比超过了60%。
国内供给方面,产量下行,进口随价差抹平步入低位,收储以来高库存占据主体。2007年以后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棉花产量处于下滑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棉花年生产量2012年起连续4年产量下跌,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是棉花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而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与生产成本上升、种棉收益下降以及国家政策向新疆倾斜等因素有关。进口方面,配额控制及国内外价差缩窄导致近两年进口量持续低位。
库存方面,2011年开始的临时收储制度导致国内棉花库存量激增,经过三年持续收储,2014年期末库存1291.7万吨,国内棉花库存已达历史极值,超千万吨的大量囤积库存对国内外棉价带来巨大的抑制。随着临时收储制度的结束,2015年国内棉花随着国储轮出进入去库存阶段。2016年出库265.92万吨,年度年末库存较上年度末下降17.48%,降至930万吨,未来将继续进行去库存之路。
全球供给方面,五大棉产国主导减产步伐,印度植棉面积近两年大减,去库存情况与中国保持一致。全球棉花产量2011-2015年处于下降趋势,CAGR为-6.5%,几大主要棉产国产量均下降,中国减产力度最大。全球棉花种植面积下降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库存方面,2011年以来,中国成为全球棉花库存绝对主力,棉花国际库存2011年开始迅速攀升,2014年高达2432.63万吨,2015年随着中国开始国储棉抛储,全球棉花也开始去库存步伐,2015、2016年全球棉花库存分别同比下降13.1%、6.8%,库存消费比分别降至87%、80%,去库存效果明显。
国内需求来看,下游纺织服装需求疲弱,化纤替代作用显现,棉花消费量持续减少。近年来国内棉花需求不振,2010年后国内棉花需求增速趋缓,其主要原因是下游纺织服装内外需求疲弱,以及来自合成纤维等替代作用的显现。国外需求方面,全球消费量保持平稳,高品质棉花压缩印棉出口持续下降。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全球棉花总消费量呈现波动,中国消费量显著下降是导致全球棉花消费量减少的直接原因,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印度消费量的提升。
第三节 棉纱进出口概况
进口:
然而我国的棉纱消费量接近800万吨,缺口主要由进口棉纱弥补。棉纱进口量从2005年到2010年呈现缓步上升的趋势,从年80万吨左右增加到110万吨左右,五年累计增幅41%。棉纱进口与内外棉价差的相关性从2011年开始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随着内外棉价差从-8000的反向低位,一路回升到临时收储政策开始后的4000-6000元/吨区间,棉纱进口量也从月度5.5万吨的低位迅速增长到月度18万吨左右的高位,并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直到2014年5月后,政府明确新年度采用目标价补贴政策替代临时收储政策,内外棉价差形成了显著的收缩趋势,特别是储备棉市场化定价轮出以来,部分阶段内外棉价差一度缩小至500元/吨低位,棉纱进口量迅速回落,2016年进口量近四年来将首次回落至200万吨以内,为197.2万吨。
前几年由于我们国家实施棉花收抛储政策,国内外棉花价差非常大,差价最高的时候国外棉花每吨比国内便宜五六千元,而且我国进口棉花还有配额限制。而棉纱的成本中70%都来自于原料棉花,所以当时国内的棉纱价格也大幅高于东南亚等国家,而这直接导致国外大量的低价棉纱流入中国市场(棉纱进口不需要配额),对中国棉纺织
行业的冲击非常大。从三年收储以来中国每年进口棉纱量在200万吨左右,以中低支棉纱为主,出口每年在30-40万吨左右,以中高支纱为主。
2012-2015年,国内棉纱进口量从90万吨迅速增加至235万,中低支棉纱市场基本被进口纱所垄断,印度、越南成为最大赢家。其中,印度进口量由2011年的13.7万吨暴增至2015年的70万吨,占比从15.7%扩大至30.05%;越南进口量由2011年的10.85万吨增至2015年的50.29万吨,占比从12.02%扩大至20.76%;巴基斯坦进口量由2011年的29.69万吨增至2015年的54.17万吨,但占比却从32.87%缩小至24.34%。
进口棉纱以越南棉纱、印度棉纱和巴基斯坦棉纱占比最大,从这三个国家进口的棉纱量占总进口量的60%-70%。巴纱目前进口主要集中在低支领域,主要竞争优势是价格低廉,暂时在32支及以上市场对国内冲击不大。印度近几年在中低支纱
市场发展较为迅猛,且逐步发展高支纱,其不单单是价格优势,而且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高和改善。越南棉纱不少为国内产业转移,再返销回国内,且价格优势明显。越南和印度纱将是我们后市
分析和跟踪的重点对象。
在棉纱主要进口国中,印度是中国国内棉纺
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其产业链逐步发展完善,本国棉花质量好,纺纱设备先进,目前正逐步向高支纱发展,纺纱规模在5200万锭左右。中国从印度进口的棉纱以中高支纱为主,主要包括C21、C32S、C40S、JC32S、JC40S等规格。
巴基斯坦由于其本国的棉花质量不好,主要以生产中低支棉纱为主,纺纱规模在1200万锭左右,出口中国的棉纱以低支纱、毛巾纱和赛罗纺纱为主,基本都是C21S及以下纱支,由于棉纤维较粗,其纱线染色性能相对好。
越南纺织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对中国出口量呈现“后来居上”态势。目前其国内有1/3的纱厂是国外投资的,其中有许多中国大企业去投资。越南不是产棉国,原料大多靠进口,下游织布企业发展较慢是其纺织产业链发展的瓶颈,但是近几年越南棉纺
行业发展非常快,纺纱规模在750万锭。其出口到中国的棉纱也以中高支为主,由于棉花全靠进口,因此其棉纱的价格受国际棉花价格影响非常大。
越南纱是如何“后来居上”,先后超越巴基斯坦、印度占据中国进口纱第一的“宝座”呢?原因有三:①进口越南棉纱零关税政策,使得越南在同样的CNF、CIF报价下优势尽显。②越南纱厂虽然规模偏小,但信誉比较好且运输距离近、贸易操作灵活也是吸引中国买家的重要原因。③中国在越南投资建厂,80%以上棉纱返销回国内。许多中国的企业去越南建纺织厂,一方面进口棉花不受限,一方面生产成本也比国内低,同时在国内有着成熟的销售渠道,将在越南产棉纱运到国内销售,利润相对可观,特别是在内外棉价差特别大的时候。
中国棉纱进口量在10多年时间间从不到100万吨的平台跳升到了200万吨平台,2016年中国净进口棉纱占棉纱总消费量的比重约两成。增长的大趋势是多种因素合力的必然结果,内外棉价差的急剧扩大只是加速了这一增长过程。未来,内外棉价差缩小的趋势在棉价回归市场化的过程中将继续,但棉纱进口继续出现明显下滑的空间并不大,主要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外纱替代相关,低端产业的转移是政策主导的方向,也是大势所趋。如何在中高端纱线市场扩大竞争优势,将是未来国内企业努力的方向。
出口:
我国棉纱出口量不大,近十年出口量平均为40-50万吨,自2013年来连续下滑。各省、市和地区都具备棉纱生产和出口能力,产量和出口量较大的有上海、天津、北京、山东、江西等省市。输出对象主要有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南非、俄罗斯、印尼、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 棉纱市场前景
说到棉纱,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在日常买的衣服大部分就是由它制作而成的。人棉纱其实就是人造棉所纺成的,它在严格的意义上属于化学纤维,但是它的特性却是很像棉花,而且在部分性能上,人棉纱还要高于棉花。因此可以说人棉纱是一种类似棉花却又胜于棉花的纺织品。
因而可以说,棉纱在综合性能上完全符合现代人的要求,并且它的含棉量较大,使用植物的纤维,因而对于人体没有任何的危害。人棉纱的可塑性很强,所以制作的衣服也多种多样,穿起来也非常的舒服,手感柔软,悬垂感也非常的强,并在燃烧后没有任何的气味,因此人棉纱是一种健康、绿色的纺织品。
而综合最近几年的棉纱发展状况,我们发现棉纱在未来的市场上,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方向,并具有较强的发展趋势,因此是一种值得投资商进行投资的项目。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