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丝绸服饰概念
在古代,丝绸服装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服装。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以区别其他纤维的广义丝绸。(可行性
研究报告)
第二节 丝绸服饰鉴别
丝绸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布料,具有舒适、吸水性好等优点,然而市面上一些不法商家为谋私利中产出许多以假乱真的假冒丝绸,今天叨叨妈带大家了解如何鉴别丝绸。
真丝绸是指经纬均用桑蚕丝的织品,或指用柞蚕丝,木薯蚕丝、蓖麻蚕丝等天然丝织成 的织品。其种类多样多样,如真丝绸缎,真丝双皱等,具有吸湿性好穿戴凉快透气。轻盈舒 适等长处,否有富丽富有、严肃典雅的缎、绵、绒等,适合做旗袍等,深受消费者喜爱。假 丝绸是指选用人造纤维,合成纤维与蚕丝混纺,或纯人造纤维或合成纤维的织品,如当前市 场上的仿丝绸等,顾客一不小心就会误认作是真丝绸。
触摸法
真丝绸品布料光泽柔软、亮堂、色泽艳丽、均匀,手感轻柔、手滑, 手摸无拉手感,而有凉快之感,人造丝绸绸面易起皱,光泽亮而扎眼,无真丝的天然光泽手感粘腻, 粗硬,无凉快感
燃烧法
蚕丝在焚烧时有烧茸毛味,难以续燃,会自熄。灰烬易碎、脆、疏松、黑色。 人造丝(粘胶纤维)焚烧时有烧纸搀杂化学味。续燃极快。灰烬除无光者外均无灰, 间有少数灰黑色灰。 棉纶、涤纶焚烧时有极弱的甜味,不直接续燃或续燃慢,灰烬硬圆,成珠状。 棉和麻都有烧纸的味,灰烬柔软,黑灰色。 羊毛焚烧时和蚕丝差不多。目测即可看出二者不一样。
听声音
比拟枯燥的真丝绸,彼此冲突时,会宣布洪亮的动静称作丝鸣或 绢鸣,织品面彼此冲突时,无真丝绸特有的丝鸣声,贴在肌肤上,有闷 热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只要我们维持当前规模,20年之内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赶超我们。这是丝绸生产所必需的地理、气候、幅员以及历史、文化、工匠等资源禀赋所决定的。
历史上超过中国丝绸生产总量的只有过一个国家和一段时期,即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近百年,其中有很多历史和社会原因。改革开放后,我们总量超越日本,至今拥有世界丝绸70%的产业规模以及良好的品质。但是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缫丝织绸的人均生产率还没有达到或超过当年日本的水平,尽管日本已基本退出丝绸制造领域。
但也不要小看我们的邻居,印度本世纪以来生丝产量增长了150%,去年除了自产21390吨外,又向我们进口了3407吨,将近加工了25000吨生丝,还不包括柞蚕丝等。而我们的茧丝生产,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年产77万吨蚕茧、7万吨生丝历史高位,20年来徘徊下行。近年来统计数字一直失真。笔者估算,如果农业口连续几年的64万吨鲜茧数字可靠,那么中国生丝产量至多7万吨。事实上,2015年有没有60万吨鲜茧产量是存疑的,减去做蚕丝被的茧丝,实际产量6万吨左右,出口近1万吨,留给丝织的不过5万吨。由此可见,印度每年加工绸缎的丝量已经是我们的一半了。此外,越南也从我们这里买丝织绸,还请中国师傅去指导。
由于印度、越南、罗马尼亚等国家后道加工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从中国买丝去深加工再出口很划算。织出的绸缎有民族文化和特色风格,市场销售不错。大进大出,是
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套路,而我们自身由于深加工成本高,产品长期老面孔,反而处在跌价竞争的困境中。谁在敲打我们的丝绸饭碗,我们不能不察。
新世纪以来,中国丝绸发生了四大变化。
一是经营主体民营化。除了几家“巨无霸”的投资管理型大国企以外,全国丝绸制造业基本都实现了民营化。由于民营企业家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新工艺、新产品接连推出,降本增效,激发活力,90年代中后期的丝绸下跌潮终于在2003年结束并回升。2003~2008年长达6年我国丝绸出现了产与质的重大恢复和提升。然而总体产业格局正要发生转变时,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
行业接连遭受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整个
行业“低、小、散、弱”的局面被迫延续至今。这是发展中的缺憾。
二是东桑西移趋势化。丝绸前道生产的大基地用了大约10年时间迁到了西部桂川滇。上世纪末浙江省还是我国最大的茧丝绸强省,12万吨蚕茧产量占全国24%,23000吨桑蚕丝占全国40%;而当时广西是14000吨蚕茧产量,仅占全国3%,612吨桑蚕丝,仅占全国1%。
现在,广西茧丝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强,成为全国老大,而浙江茧丝落到了全国第五,今年连丝绸外贸出口也排在了第三。东桑西移战略是世界丝绸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顺应了丝绸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趋势,解决了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影响丝绸产业这一难题,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功不可没。
东桑西移将成为长期的产业走向,但东部仍然拥有人才、技术、品牌、信息、市场、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现阶段西部已拥有茧丝绸一体化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接下去将在深加工、制成品方面与东部展开激烈竞争,有可能形成新的分工格局。
三是降本增效技改化。工艺方面主要是鲜茧直缫,首先是在广西发端并逐步蔓延,以至有可能成为缫丝
行业主流工艺。鲜茧丝比干茧丝拥有吨丝4万元左右的竞争力。鲜茧丝从“悄悄地进村”到大大方方地销售,不过7~8年的功夫,市场也已开始接受。但是对后道工序和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如何,各种说法都有,没有定论。
行业工艺改善还有:受环保制约,缫丝、印染的节水零排放已成为普遍工艺;为提高品质,织造、印染数码化,已成为竞争常态。这些都是重大的技改创新。
装备改造提升主要是织造环节,全国的有梭织机已经淘汰了75%以上,几乎都已采用箭杆机或其他高效织机。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都有明显提升,但是也带来了织造产能的严重过剩,形成了新的困惑。
四是经营模式创新化。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现在东部地区一些丝绸名企的终端品牌渐为人知,西部地区虽然重点在生产前道产品,但质量和品牌意识迅速增强,激发了企业创新力。“互联网+丝绸”是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终端制成品包括蚕丝被在内的网上销售正在异军突起。
第四节 丝绸服饰未来前景
一是前道生产一体化。丝绸前道生产包含三个环节:农艺种养、工艺缫丝、工艺织造。将来这三个环节必定在一个“场园”内完成。之所以叫“场园”,是因为既是农场也是工业园。工商资本建桑园或者千亩以上的家庭专业农场必然兴起。今年开始农村土地实行全面的“三权分置”改革,一定会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桑产区会形成大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那样的新型责任主体。当今普遍存在的千家万户卖“毛脚茧”、优茧劣茧一个价的混乱秩序渐次克服,整个原料供给局面将焕然一新。
由此,技术创新、农艺改良、产量高、质量好的蚕茧原料,必然会就地直接加工成生丝和坯绸,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人力成本都因此大幅下降,而且形成一个循环经济模式的产、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型实体,形成很强的竞争力。坯绸以后的工序,因为深加工的要求比较高,可以直接出口或送到深加工企业去完成终端制品的生产。这个模式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肯定会在规模型的蚕桑产区实现并普及。
二是分工合作区域化。欧洲早就不养蚕不缫丝少织绸了,丝绸商从中国进口生丝坯绸再去深加工出口,这个模式也将在数年内在我们东西部之间生成。今后西部主要提供丝绸前道产品,到坯绸为止,而东部拥有深加工的优势,因为人才、技术、信息、市场、文化、时尚、品牌等等软实力一下子还移不到西部去,这个分工合作的格局慢慢会形成。
三是
行业重组资本化。中国丝绸
行业的价值总体是被低估的,资本集团眼下已经开始关注这个
行业了,适当时候会进来掘金。一般地说,等到资源整合就绪,创新模式落地,龙头企业形成,区域分工明确,
行业利润回升,资本就会前来光顾。
我国目前在运行的丝绸企业大约在1000家左右,大多是低小散弱的民营企业,剧烈的市场竞争和
行业波动下,近期会被淘汰掉一批,剩下的有生命力的企业一定会通过资本重组,形成跨区域的几个大型集团,这是大概率的事。
四是市场需求个性化。丝绸有两条路要走,一是到纽约巴黎,高端品牌国际化;二是到百姓家里,实惠产品内需化。
注重国内市场,突破的重点在于丝绸家纺。比如蚕丝被每年消耗茧丝纤维的10%~12%,这在以前没这个量。由于丝绸家纺具有舒适性、保健性、审美性,只要性价比合适,一定能打开市场。
服装、服饰、家纺这大三样是丝绸的主打销路,占到丝绸制成品90%以上,个性化是突破口,可以推进“互联网+个性化高定”。丝绸消费的趋势必然是小众化、精美化、个性化。
五是品牌国际时尚化。既然丝绸是纤维的“皇后”,中国是丝绸的故乡,那么把丝绸做成民族品牌和国际品牌,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应该看到差距在缩小,但是难度还很大。最明显的短板是工匠精神和文化创意。
六是跨界发展多样化。凡是能够生产丝绸的地方一定是风景秀丽、人文深厚的生态旅游好环境,国内国外莫不如此。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都在建设丝绸特色小镇,广西、云南大力发展蚕桑丝绸一体化园区,实现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社区的多样合作,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结合的产城人文新业态,这些都是我们跨界融合、发展丝绸的大好机遇。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