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手工纸概念
以手工方式抄造而成的纸。手工纸这一名词是在19世纪发明了造纸机,大量纸张使用机械化造纸机生产以后,为了区别采用不同方法生产出来的纸张才出现的。传统手工纸和现代手工纸的概念也略有区别。传统手工纸基本上不使用动力机械。而现代对凡是采用竹帘或框架滤网等简单工具,以手工操作抄制而得的纸,都可以称为手工纸,而不管在其他工序中是否曾使用过动力机械处理。(可研报告)
第二节 手工纸的分类
一、麻纸
以麻类植物的韧皮纤维为原料所造,起源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是苎麻,其次还有大麻、亚麻。麻纸是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之一,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麻纸后人伪造及难。
二、皮纸
以树木韧皮纤维为原料抄造,一般来说皮纸包括构皮纸、桑皮纸、雁皮纸、三桠皮纸(又叫山棉皮)、柳构皮纸、纳西族的东巴纸、藏族的狼毒草纸,等等……其原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桑科植物构树、楮树、桑树,另一类是瑞香科植物瑞香、结香、滇结香、荛花、狼毒草,等等。
皮纸之中构皮纸所见最多,由于构树和楮树都桑科构属,二者不易区分,习惯上认为是同一种树,所以一般将将此两种皮料所抄纸张都称之为构皮纸,约起源于汉蔡伦时期,后世闻名的澄心堂纸即为构皮纸,构皮纸在文献中也常被称之为棉纸。构皮纸之后为桑皮纸,因桑皮纤维表面裹有一层透明胶衣,桑皮纸常有丝质光泽,曾被称为蚕茧纸,著名的乾隆高丽纸也是桑皮纸。
三、藤纸
以藤类植物的韧皮为原料抄造,主要有葛藤、紫藤、黄藤等等,亦称“剡藤”、“剡纸”、“溪藤”。唐宋时在剡溪一带曾极度辉煌,后因对当地的藤类植物过度砍伐而消失。而越中多以古藤制纸,故名“藤纸”。孙能传《剡溪漫笔小叙》:“剡故嵊地,奉化与嵊接壤亦有剡溪,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土人取以作纸,所谓剡溪藤是也。”因之纸名“剡藤”。
四、竹纸
顾名思义竹纸就是以竹子为原材料造的纸。主要原料为毛竹,此外还有苦竹、绿竹、慈竹、黄竹等等。我国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竹纸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毛边纸、毛太纸、元书纸、玉扣纸、连史纸,传统的富阳宣和夹江宣纸也属竹纸,不过现在很多都改由龙须草抄造。
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被人们赞之曰"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与安徽宣纸齐名,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赞之为"国之二宝"。
现在富春竹纸主要产于富春江南岸山区及青云、龙羊、新登等地。富阳素有"土纸之乡"之称。历史上,富春竹纸名品竟出,以其纸质柔软、卷舒虽久而墨中不渝,不为虫蛀的特点,享誉国内外。历史上,富春竹纸名品竞出,行销国内并出口日、韩、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其中,昌山纸获1915年农商部最高特货称号和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二等奖、1926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三等奖,京放纸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二等奖、1926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三等奖,元书纸和乌金纸获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刷黄纸和五千元书纸获1929年西湖博览会一等奖。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生产陷于窘境,加上造纸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春竹纸传统制作技艺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夹江县的杨占尧和浙江省富阳市的庄富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五、宣纸
原产于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为宁国府管辖,宁国府治在今宣城,宣城为宣纸集散地,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亦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严格来说,宣纸该属于皮纸的,早期宣纸由纯青檀皮抄造,是名符其实的皮纸,后来加入了稻草,纸张特性跟皮纸也有较大差距,所以单分出来,作为一个特殊的种类。至于宣纸的起源目前各家说法不一,也无定论,但其大规模出现是在明朝。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第三节 手工纸的工艺
手工纸的基本生产工艺原理和机制纸大体相同。手工纸的生产流程是:选料、水浸、发酵、蒸煮、天然漂白、石臼打浆、竹帘捞纸、压榨去水、火焙干燥等约10多道工序。视所生产的纸种质量要求,工序有增有减。手工纸的年产量在现代纸张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一般手工纸(如供卫生用的草纸)均能由机制纸所取代。但是,还有一些具有手工艺品特色要求的难于用造纸机替代生产的纸种,比如供中国书法和绘画用的宣纸、书画纸等,仍然有保留和发展的实际意义。现在,比较有名的手工纸有宣纸、皮纸、绵纸、书画纸,以及毛边纸、元书纸、连史纸、玉扣纸、海月纸。这些手工纸的主要特征为:纸质匀细、轻盈柔软、吸水性强,适用于书写毛笔字和绘制中国画。此外,手工纸还用于印刷书籍、拓印碑帖、制作扇面、装裱字画、包裹物品、加工炮竹等。
手工纸按用途大体分为:文化用纸(如书画纸)、生产用纸(如纸伞用纸)、生活用纸(如卫生纸)和民俗用纸(如冥纸)等。
第四节 手工纸的文化价值
在今天大机器生产的时代,手工纸已成为边缘角色,其生产仅存在于极少数偏远乡村、少数传统造纸地区的个别作坊,甚至在个别古镇只是旅游业的表演项目。这不能不说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方式变迁、用纸需求变化所使然。在如今热浪滚滚的时代洪流中,科学的革命性进步仍在进行,尽管不时出现对科技改变人类的诸多反思和忧虑,但仍难见科技停歇止步的迹象。在此过程中,本可被科技所代替的手工造纸,却仍一息绵延,且近年愈加被呼吁、呵护,可见手工造纸价值之所存。而手工造纸价值之所存,终究是手工的无可替代性,或是科技进步仍存在的局限,抑或会成为带有普遍哲学意味的话题被讨论。但至少我们应明白,只要存在未来,就不能忽视任何的可能性。
手工纸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和更长久的寿命。特别是手工书画纸,其更适于墨色运化,使书画笔墨取得更丰富的层次、更温润宜人的感官效果,从而提升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机制纸产生之前的中国古代,以手工抄造书画纸品质日益提升。特别自北宋前后始,由皇室、书画家和造纸匠联手,将书画纸的制造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书画家遇佳纸视同如虎添翼,佳纸逢名手堪称觅见知音。加之皇室趣尚的影响,三者推波助澜,至明清之际的书画纸品众多,花式翻新,已达极致。恰逢此际,机制纸逐渐兴起,手工纸的多舛命运也自此开启。这时,我们是否可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机制纸兴起之前数千年,手工纸品质不断提升,愈加益于书画,书画表现技艺亦随之发生诸多变化发展。但此种历史,可称为书画艺术进步史乎?可称为书画艺术价值提升史乎?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认为宋以后的书画艺术其价值优于唐以前,也不能认为今之书画艺术其价值优于古,则纸之手工与机制之别对于书画艺术创作的价值而言,则无法确认其存在等差。当然,这是就价值判断层面而言,并不排斥不同工艺方法所制纸在使用过程中技术层面上的丰富差别。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