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甲苯发展趋势分析及市场需求预测可研报告
第一节 对二甲苯的概念
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比重0.861,熔点13.2℃,沸点138.5℃,闪点25℃,能与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混溶。可燃,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乙醇,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1%~7.0%(体积分数)。(可研报告)
第二节 对二甲苯制备方法
1. 石油二甲苯、煤焦油二甲苯中,都含有相当量的对二甲苯。由于对、间二甲苯的沸点差只有0.75℃,故不能采用精馏分离法,目前国内外
研究发展的方法是低温结晶分离法;吸附分离法和络合分离法。低温结晶分离法利用二甲苯异构体的熔点差异进行分离,主要方法为深冷分步结晶,工艺技术成熟,在二甲苯分离中占优势。但此法设备庞大,对二甲苯受共熔点的限制,回收率低,只有60-70%。吸附分离法是70年代发展的新方法,此法比深冷结晶法投资少,生产总成本低,对二甲苯收率高,纯度也高,有可能取代深冷结晶法。
2. 原料甲苯在烷基转移反应器中,进行烷基转移反应,生成二甲苯和苯。混合二甲苯在异构化反应器中,使部分间二甲苯异构化生成对二甲苯,反应物在稳定塔中除去轻馏分后与烷基转移工段来的二甲苯混合进入脱C9馏分塔,在塔顶获得对二甲苯含量较高的混合二甲苯,塔釜为C9以上组分。从稳定塔塔顶得到的混合二甲苯进入吸附分离工段,采用非分子筛型固体吸附剂吸附对二甲苯,解吸得纯度高达99.9%的对二甲苯产品,同时副产间二甲苯。此外,还有氟化氢-三氟化硼抽提法。
1、对二甲苯下游需求庞大
对二甲苯是PTA的原料,全球 85%的需求集中在亚洲。随着我国纺织
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内下游聚酯和中游 PTA 的快速扩张,我国对二甲苯需求大幅增长,2010 年国内对二甲苯需求 944 万吨,仅占全球总需求的34%,到 2016 年对二甲苯需求达到 220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 15%以上,亚洲需求占比近 7 成,占全球总需求的 56%。
2、国内对二甲苯产能投放缓慢,供给严重不足
与国内对二甲苯快速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是缓慢的产能投放进程。由于项目舆论压力和审批难度较大,大部分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不了了之。2010 国内对二甲苯产能 826万吨、产量 612 万吨,2016 年产能 1,397 万吨、产量 977 万吨,产能复合增长率仅 9%,产量增速仅 8%。供给增速远远跟不上需求扩张,造成巨大供给缺口且逐年扩大,2016年国内对二甲苯进口量达到 1236 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进口依存度高达 56%。
3、对二甲苯环节话语权被日、韩等国家垄断
在国内产能扩张受到限制的同时,韩、日等周边国家却加快对二甲苯项目建设,瞄准的就是我国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2014 年,亚洲除中国外新增对二甲苯产能 590 万吨,仅韩国就有 330 万新增投产。目前亚洲对二甲苯产能 4,000 余万吨,占全球总产能83%,中日韩三国合计占亚洲产能的 70%。亚洲需求量约 3,200 万吨,但由于诸多原因整体开工率仅七成出头,亚洲对二甲苯供应较紧。我国产能更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PTA工厂只能依赖于向周边国家进口,对外依存度逐年攀高,2016 年进口 1236 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 56%,其中 70%的进口来自韩国和日本。我国虽取得了下游化纤和中游 PTA的比较优势,但上游原料对二甲苯却受限于人,成为我国聚酯产业链最大的发展瓶颈,而这一环节的话语权一直被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掌控,产业链利润也集中在这一环节,严重下游企业苦不堪言。
4、政府全力推动芳烃产业发展
对二甲苯常年 50%以上的进口依存度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纺织产业链的安全,聚酯产业链关乎民生,本届政府将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在政策、宣传上给予诸多支持,一方面加大宣传与科普,让民众了解到对二甲苯项目实际上低污染、低毒;另一方面简政放权,加强监督管理。
第四节 对二甲苯市场需求预测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PTA产能快速发展,芳烃市场较为活跃。目前,中国是最大芳烃需求国,韩国为最大的供应国。2016年全球PX消费中,东北亚占比达到68.4%,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2016年中国PX进口主要来自韩国、日本和台湾,分别占比47.3%、19.6%、10.8%。
近几年PX消费量持续增长,2017年全国表观消费量达到2384万吨,消费增速11.67%。由于芳烃项目工程建设和生产工艺复杂且投资额较大,制约了我国芳烃项目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芳烃的生产能力快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落后于下游PTA、锦纶纺丝等
行业的发展速度,国内的整体供应量仍存在较大缺口。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至2017年的60%,从月度数据来看,净进口整体呈继续上升趋势,2017年12月净进口量达到139万吨。由于国内对芳烃的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芳烃进口量逐年增加。由于我国芳烃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其景气度在未来几年有望延续。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