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第一节 毒死蜱的定义
氯吡硫磷,又名毒死蜱、氯蜱硫磷,化学品名:O,O-二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白色结晶,具有轻微的硫醇味。非内吸性广谱杀虫、杀螨剂,在土地中挥发性较高。(可行性研究)
第二节 毒死蜱的生产工艺
制备方法一
由二乙基硫代磷酰氯与3,5,6-三氯-2-吡啶醇反应制得。
制备方法二
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的制备,见喹硫磷的合成。
2-羟钠-3,5,6-三氯吡啶的制备 在催化剂在存在下,吡啶于330℃与氯气发生氯化反应,生成五氯吡啶。然后以乙腈为溶剂,于78℃滴加锌粉/氯化铵水溶液,反应3h得2,3,5,6-四氯吡啶,在碱性条件下,四氯吡啶于95~100℃发生水解,硫酸酸化至pH值3.5,得2-羟基-3,5,6-三氯吡啶。
毒死蜱合成
将2-羟基-3,5,6-三氯吡啶在NaOH水溶液中溶解,降温,加入少量氯化钠、氢氧化钠、硼酸、苄基三乙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剂)、1-甲基咪唑及溶剂二氯甲烷,加热至55℃,于搅拌下加入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回流1.5h,分去水相,有机层经水洗,减压脱溶,得毒死蜱,含量90.3%,用乙醇重结晶得白色固体,mp. 42.5~43℃。也可将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与2-羟钠-3,5,6-三氯吡啶在惰性溶剂中于60~65℃缩合制得毒死蜱。也可采用双溶剂法,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控制温度60℃,反应时间3h,pH值9~10,产品收率和纯度分别达94.4%和95%以上。
毒死蜱由陶氏益农公司于1965年研发,属于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熏蒸三重作用;其混用相容性好,可与多种杀虫剂混用且增效作用明显;与常规农药相比毒性低,对害虫天敌安全,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首选药剂;且无内吸作用,保障农产品、消费者的安全,适用于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对水稻、小麦、棉花、果树、蔬菜、茶树上多种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均具有较好防效。
从销量来看,毒死蜱是2014年有机磷类杀虫剂中销量最广,市场最为稳定的品类,2014 年全球销售额达6.8 亿美元,2009-2014 年 CAGR 在6.6%左右,是有机磷类杀虫剂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品类之一。
国内毒死蜱产能在区域上比较集中,2016 年江苏地区的毒死蜱产能约占全国的 89%,主要有红太阳、江苏中治和天成科技三家企业。
2014年以来国内毒死蜱的产量波动较大。2016 年 4 月至 10 月,因产品价格低迷,国内生产企业纷纷去库存,使得毒死蜱的产量与开工率均降到新低点;至 2016 年底,国内企业此轮去库存基本结束,转而进入了补库存的阶段,因而产量有了较大程度的回升,且开工率也逐步恢复,国内毒死蜱生产状况呈现回暖迹象。供应紧张致价格上涨。毒死蜱产品价格于 2016 年 10 月跌至历史低点,但随着各企业去库存逐步结束,毒死蜱的价格逐步慢回升。
2017 年年初至今毒死蜱的原料之一乙基氯化物面临供应紧张的局面,导致毒死蜱价格大幅抬升。预计短期内原料供应紧张状况难以改变,毒死蜱价格有望高位波动。
第四节 毒死蜱的应用技术
高效、广谱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对害虫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尤其对褐飞虱的防治有非常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应用技术介绍如下:
一、产品特点:
1、毒死蜱国内目前有乳油、颗粒剂、微乳剂等剂型。其中以40.7%乳油(同一顺、乐斯本)含量最高;大部分为40%乳油(毒丝本、新农宝、博乐),使用中以乳油最多,效果好;5%的颗粒剂(佳丝本)主要用于蔬菜、瓜类地下害虫的防治,是取代高毒农药3%呋喃丹颗粒剂的优良品种;30%微乳剂正在逐步推广。
2、毒死蜱属中毒农药,对鱼类及水生生物毒性较高,对蜜蜂有毒,在叶片上残留期一般为5~7天,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对多数作物没有药害,但对烟草、番茄叶面喷雾比较敏感。
3、在当前5代褐飞虱卵孵化盛期或田间虫量较低的田块,可选用25%噻嗪酮(扑虱灵)加40%或40.7%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亩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2~3厘米水层,对稻田密度较高、药液难以喷到水稻基部的稻田,用担架式喷雾机大容量喷雾;对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用40.7%毒死蜱乳油每亩80~120毫升用弥雾机细喷雾;对小菜蛾、菜青虫、大豆害虫,用40.7%毒死蜱乳油每亩用量80~150毫升细喷雾;对柑桔潜叶蛾、红蜘蛛、茶尺蠖等害虫,40.7%毒死蜱乳油稀释浓度为1000~2000倍。
二、注意事项
1、在当前防治褐飞虱时,为提高防效果,毒死蜱可同噻嗪酮、吡蚜酮现混现用,提高对褐飞虱害虫的触杀,胃毒、熏蒸作用。2、在水稻后期用药,更要注意有足够的喷雾量,在每亩推荐用量的情况下,用药量应随喷雾药液增减。水稻后期,应推荐用量的上限,手动喷雾器喷药液每亩50升以上,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喷药液每亩300升以上。3、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程,做好劳动保护。4、粮桑混栽区,要远离养蚕地区谨慎用药,避免稻田用药污染桑叶和蚕中毒。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